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浅探英汉语言的句法结构差异

作者:黄 倩




  由于不同的文化渊源,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这些思维差异在语言的句法结构上主要表现在衔接手段、形态特征、修辞倾向等方面的差异。
  
  一、衔接手段方面的差异
  
  中外学者认为,英汉语法最基本的差别主要表现为: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汉语民族重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的对比。尽管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不是绝对概念,从总体上看,汉语更显意合而英语更显形合。英语句子中各意群、成分的结构通常都用适当连接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介词等)来表达其相互关系,因此形式比较完备、严谨。而汉语句子各意群、成分等往往通过内在的联系贯串在一起,不一定用或很少用连接词,因此形式比较简约、相对比较松散,其主从或并列关系,主要是通过逻辑纽带或语序间接地表现出现,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在英译汉过程中,除非特别需要,一般宜将原文的连接词略去。而在汉译英中则需补上必要的表示关系的连接词或其他成分。思维与语义的连贯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由衔接手段来完成的。在Halliday和Hasan看来,不同的语言都使用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语以及词汇衔接五种手段。何善芬认为:“意合与形合之别其实也就是语篇连贯的隐显的不同”。这种隐显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中英文不同的连接方式上。英语的并列成分(词或小句)常须用“and”或“or”来粘连,而汉语不用。汉语不需要用连接词的地方,在英语中却必不可少。其次,句法结构的差异还表现在照应衔接手段上,形合和意合的差异尤其体现在人称照应手段的应用上。代词的使用在英汉语里有很大不同。总的说来,英语代词用的多,汉语代词用的少。在英语里如果缺少了人称代词会构成句子结构不完整,句意不清楚。而汉语的意合特点不需要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使用来照应呼应,在句意不造成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常常省略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如:例1 Several times on his trip to China.which he made as agues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Bill's birthday occurred while he was in Beijing.比尔作为中国政府的客人访问中国,好几次都赶上在北京过生日。
  例1中的人称代词“he”及其所有格形式“his”在译文中都被省略掉了。若将这些代词译出,会造成汉语语言的累赘拗口,不符合汉语的意合特点。
  此外,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句法结构差异在替代和省略衔接手段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映现。英语行文中可以有大量的替代和省略来避免重复,而汉语中缺乏这种形式接应的手段,常常用词汇重复来表达同样的意义和功能。英语中的省略常常伴随着一些句法结构特征,如当情态动词或助动词后的实意动词被省略,情态动词或助动词仍要保留。如:
  例2 We don't retreat,we never have and never will我们不后退,我们从没有后退过,将来也决不会后退。
  上例中,have和will的保留清楚地表明它们后面分别省略了retreated和reheat。或者在平行结构中,相同的内容成分常常被省略,如:
  例3 By birth he was an Englishman;by profession,asailor;by instinct and training,a rebel.
  就出生来说,他是英国人;就职业来说,他是海员;就本性和教育来说,他是叛逆者。
  上例中的“he was”在后两句平行结构中都去掉了,而不同的内容成分得以留存,这样既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也合乎突出新信息的对比要求。但是汉语中没有相应的结构形态的辅助形式,一旦实意词被省略,去掉的信息没有结构的辅助,无法从上下文中补足,因而会造成结构意义表达不完整,甚至是理解困难。汉语采用的是词汇复现的衔接方式来行使同样的功能,保持意义的完整性。
  英语中的替代形式也比汉语的清晰分明,常用one(s)/those来替代名词,用do来代替动词。而汉语中缺乏这样的功能性替代词,采取的办法往往还是借助于词汇复现来完成相应的衔接功能,如例4和例5中分别用“枪响”和“说清”来重复意义表达。
  例4 They finished their farewells and retired to their rooms.Outside in the passageway,Dr.Corbels.Barman and a few others waited.In a few moment a revolver shot was heard.They waited for a second one.but there was only silence.
  告别后,希特勒和新娘回到自己的房间,戈培尔博士,鲍曼和其他几个在外面过道中等候着,不一会儿工夫,听到一声左轮枪响。他们等待第二声枪响,但只有一片寂静。
  
  二、形态特性方面的差异
  
  英语造句法用的是营造学手法(architectural style),撇开时间顺序而注重空间搭架,以主谓为主于前后,以谓语动词为中心,运用各种表示形式关系的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介词、分词、不定式等)把句子各个成分一一嵌扣在主谓两个主干前后,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汉语造句用的是编年史手法(chronicle style):注重时间顺序,注重动作记录,即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流水句形式,按时间先后顺序和事理推移的方法,一件事一件事交待清楚,一层一层铺开,呈现的是一个时间顺序的流水形图式。因而,连动句和流水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英译汉时往往要破句重组,把原句的“搭架式结构”转换为中文的“流水型句式”,还要注意语气的贯通和句式的匀称与节奏。
  汉译英时,要注意辨析原句中形式上并列的各种谓语动词之间的实质关系,首先找出其主干作用的主要动词,然后打破原句的顺序,充分运用各种关联词语或关系手段,按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同性质的关系重新加以组织,以达到译文结构严谨、关系明确的目的。
  
  三、修辞倾向方面的差异
  
  受英语的空间搭架型和汉语的横赂铺排型造句手法的影响,英汉语中还出现另外一种行文差异:即英语句法的“静态”(static)和汉语句法的“动态”(dynamic)。试比较:
  例5 One after another speaker called for the downfall of imperialism.abolition of exploitati on of man by man,liberation of the oppressed of the world.
  发言人一个接一个表示要打倒帝国主义,要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要解放世界上被压迫人民。
  例6 我去叫他们派一个会计到这儿来帮助你们算帐。(兼语式与连动式套叠)
  Let me go and ask them to send an accountant here to help you with your account.
  英汉互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化主要表现在:1、英语的名词凌驾动词,汉语动词凌驾名词;2、汉语的介词源于动词,英语的许多介词相当于汉语的动词;3、英语的某些形容词和副词在英译汉时要用相应的汉语动词。下列例句可作对比:
  例7 他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He is a man above vulgar interests.
  从这些比较中可以看出,英语语义是顺应谓语动词为中心的框架分布的,而汉语则不同,它语义重点一般分布在“语义结构块”的尾部。因此在汉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汉语中活用动词的优势,用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译英语中具有动态意味的名词短语或介词、形容词等其他词类的词(组),即化“静”为“动”;在汉译英过程中,则应照顾英语句法以谓语动词中心的特点,化“动”为“静”。
  正是由于上述语义衔接模式、句子形态以及各自修辞倾向的不同,英语句法才与汉语句法有如此大的差异。英汉句法的不同应特别引起翻译工作者和语言对比理论研究人员的重视。汉语看似松散,可疏而不乱,行句如行云流水,意尽语完。英语句意义环环相扣,逐层展开,条理清晰。翻译时,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方能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