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课文《老王》教学的几个切入点
作者:孔丹凤
《老王》这篇散文以平淡如水的笔调记叙了作者一家与人力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人力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不好,生活更是凄凉,但是他心地善良,为人忠厚老实,关心他人。作者以纯熟的笔法,将生活中的几件小事,看上去并不经意的东西,巧妙地剪裁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一个下层人物的完整形象,突出了老王品质的珍贵。
杨绛夫妻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为什么对一个像老王那样贫寒的下层人物如此关心?在阅读时,我们应该细心体会“大手笔出小文章”的写作技巧。《老王》这篇散文看似平淡却奇崛,表现手法深沉、含蓄,字里行间凝聚着对善良人格、和谐社会的渴望;凝聚着历史的厚重与智者的反思,选材颇具匠心。教学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更细腻地分析、理解、感悟,否则就体会不出在思想上、艺术上的精妙。对于文本的解读,我觉得应该选择这样几个切入点。
一、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是备好和教好这篇课文的前提。
杨绛女士是我国著名现代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她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县干校,在菜园劳动,1972年回到北京。“文革”后继续研究、翻译外国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著有论文集《春泥集》,翻译了西班牙塞万提斯的著名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等。关于干校生活的散文集《干校六记》,记叙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劳动的经历,很受推崇,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
《老王》这篇散文选自《干校六记》,记叙的是作者“文革”期间的一段经历。那是一个特殊年代,是一段不堪回首、无比痛苦的历史。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拘泥于那段时期内自己一家人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而是用平和的心态,舒缓的语言讴歌了人性的至善与至美。
杨绛的文字简约清新、语气平和、情调舒缓、笔触细腻,没有惊涛骇浪,却触及心灵深处,常专注于大时代背景中的小人物,冷静地抒写个人感受,寄予对美好生活无限的深情和向往。
如在文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简约的语言既点明了老王的职业,又点明了“我”和老王之间的那种朋友似的交情,为表现人物的善、美作铺垫。又如文革开始后,老王一如既往地为作者夫妇服务,一次当作者要付车钱时,他问:“你还有钱吗?”再如老王为作者送香油鸡蛋时说“我不是要钱”等。既点明老王不善言辞,又表明老王的淳朴老实。虽着墨不多,但情真意切,真挚感人。
二、挖掘课文材料的内涵,是引导学生了解“老王”形象的关键。
通常情况下,在论及“人性的光辉”时,人们的目光一般停留在英雄人物身上,而很少关注平民百姓。杨绛却能独辟蹊径,通过对一些小事的平静诉说,刻画出小人物的性格。想必这也是作者平淡随和的心态使然。杨先生在刻画老王时,主要有如下写作特点:
1、肖像描写,反衬心灵。
老王是一个穷苦卑微的劳动人民,杨绛在文中对他的肖像描写却显得有些“残酷”与“刻薄”,文中描写的老王:
田螺眼
简直像是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但就是这样近似“残酷”的描写,却一点也不减损老王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相反,丑陋的外表更能反衬老王那颗金子般的心灵。如果说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丑陋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的那颗善良的心曾经深深地打动过我,那么杨绛笔下的“老王”则再次让我震撼,那是隐藏在艰苦的环境和饱经风霜的外表之下的人性的光辉。
2、选材典型,各有侧重。
文章中选取了四段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赞美了老王的善良与忠厚,这四则材料看似“雷同”,但却并非同义重复,而是各有侧重。
送冰:刻画了老王忠厚正直的品格。
送病人:刻画了老王敢做敢为的品格。孱弱的外表下有一股正气。从侧面写出了老王不怕被连累,真诚关心杨绛夫妇的淳朴与善良。这是人物形象中的闪光点,也是品格正直者的必然行为。
给平板车加围栏:则更显出了老王性格之中博爱的一面,他的忠厚、善良不仅仅只限于作者一家人,对任何人都是如此。这是何等坦荡磊落的情怀啊!
送香油鸡蛋:在这一节中,作者用十分深沉的笔触,刻画了老王与作者诀别的场景。与其说是在写老王对作者一家的特殊感情,不如说是在写老王对社会对人物的认识和判断。可惜的是作者当时对此并无这么深刻的感触,而是直到老王死后方才领悟。
四段典型的材料,从各个角度凸显老王的人性之美。只有通过细致的分析,解读,我们才能够理解杨绛在选材上的独具匠心,全面地把握老王这一人物的性格。
三、把握文章的结构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线索。
杨绛夫妇的文章笔触轻盈,富有喜剧和美学特色,在作品中难见凄凄惨惨的表述。所以对于作者在那段特殊的日子所经历的痛苦,散文当中更是只字未提,只是在文章开头经常坐车和当丈夫生病之时却不敢坐这两处不起眼的交代中,暗示了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社会处境。那么老王的品质则在那“人人自危”的时代背景下更显得弥足珍贵。
在结构上文章层层铺垫,为后文的人物形象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如开头写老王的穷迫,困窘,但却忠厚,善良。为下文病中来探望“我”埋下伏笔;而病中的探望又为下文作者的愧怍打下了很好的抒情基础,这是深化作者思想感情的走廊。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让作者感受到了老王(以及以老王为代表的一个社会阶层)对自己(以及与自己遭遇相同的人)的理解、尊重、关怀。感受到人间仍有善良和温情,所以说是“幸运的人”。而“不幸的人”当然指老王的身世以及像老王一样心地善良,能明辨是非,但又受到社会不公平待遇的人。同时作者也为自己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和自己无力真正改善老王的境遇感到愧怍。
一个人,对世态炎凉感受愈深,就愈能体会到善良与关怀的珍贵,最后一句又何尝不是作者对当时那个特定社会环境的反思,对善良社会和善良人格的呼唤与渴求呢!
杨绛的《老王》在浩瀚的文学作品中也许算不得是颗熠熠生辉的珍珠,但它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块温润质朴的美玉。平淡之中所蕴涵的深情是这篇散文中最大的亮点。
孔丹凤,教师,现居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