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作文教学应该渗透心理教育

作者:李剑慧




  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因而提出作文教学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未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强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启迪悟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自然及文学、艺术、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有话要说。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力求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
  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过程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教育学生要“作文”先“做人”
  
  叶老曾谆谆告诫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应把“做人”与“作文”很好地统一起来,不能只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放在首位,重视对学生志操的陶冶,训练思想,培养感情,锻炼观察。因此,我们教师应力主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写作的艰苦劳动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凡事都可以写。整个写作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参与作者的感情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他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倘若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品德,思想方法是正确的,思维日渐缜密完善,情感日渐丰富纯真,观察也日益敏锐周到,他们的作文就不难做到理真、情切、意达,自然会写出佳作来。如果教师指导作文专务形式技巧,让学生在各种优秀作文选和应考练习册中寻找秘方诀窍;在作文评讲修改上只把眼光盯在字句雕琢、表达方式上,这就本末倒置了。其结果是终其身而不能达到理真、情切、意达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朝“生活充实的路”进发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叶老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80年版)生活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有了生活,写作的素材就不会枯竭。“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真能写通,写来才真有意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80年版)所写的必须是生活,是生活中所产生的经验、思想与情感,而不是写空话、假话,抒虚情假意。文章内容源于生活,文章才有生命力。
  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80年版)而“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各种班队活动也是生活,在充实的生活中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感。这样,才会写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文章。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
  培养学生审美观,通过感知陶冶学生情操。教育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做好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把国情、养成教育同作文有机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美的潜力,不断鞭策自己创造有价值的事。让学生在作文的构思中悟出真、善、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使作文不空假,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突出作文的个性。
  学生要作好文,一定要学会做人,用心生活,细心观察,做真实的自我,张扬个性,丰富情感。而语文老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做学生的引路人,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
  李剑慧,教师,现居辽宁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