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乡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陈彩丽
每个人都会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总是对家乡的民俗风情、名胜古迹、轶闻趣事、名土特产有着特殊的情感。而且随着高考分省自主命题,乡土文化的内容已经进入了高考语文试卷。2004年的北京卷要求考生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2004年的广东卷要求就所给的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为岭南佳果”写下联,内容也涉及到乡土文化。而2005年的湖北卷则要求考生结合湖北人文地理特点,拟写一则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内容包含三峡、武当山和黄鹤楼等。又如2006年北京卷25题是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如果不清楚当地的风景名胜,风物特产、方言熟语等民俗风情,要做好这些题目恐怕非常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下面笔者就来谈谈乡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课文
在《祝福》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我们浙江一带的“童养媳”习俗。“童养媳”是当时普通流传的一种陋习。在温州“童养媳”方言是“新妇儿”,江南一代有首歌谣:
廿岁大姐十岁郎,
夜夜闹觉抢上床。
说他头来年太小,
说他儿来不喊娘。
等到郎大姐已老,
等到花开叶又黄。
这首歌谣语言朴实平淡,但字字含泪含血,深刻地揭露了“童养媳”的悲惨命运。祥林嫂就是这样的童养媳,她嫁给比她小十来岁的丈夫,但当她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的十五六岁的丈夫就死了,她成了寡妇。通过这首歌谣,我们就更好地了解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文中的乡土资源,不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而且具有浓郁的趣味性。向学生介绍乡土资源,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肯定有很大帮助。
如温州话有比较完善的语音体系。在继承传统汉语音韵结构上,普通话有重大缺陷。普通话声母结构迥异于古汉语。古汉语三十六母中的全浊音在普通话及其他一些方言中已被全盘清化,唯在属于南吴语的温州话中得到了保留。
柳永《雨霖铃》的上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阕一、三句和二、四句都用仄声韵。温州话“歇、噎”和“发、阔”都读入声,且都押韵。但普通话“歇”读xie1,“噎”读ye1,两字都成了平声,而“发”读fa1,平声。“阔”读kuo4,去声。两字也不押韵。
白居易《琵琶行》中最后三句: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此诗这三句为仄声韵。“急、泣、湿”温州话分别读jai213、qai213、sai213。均为入声。但普通话分别读ji2、qi4、shi1,“急”成了阳平,“湿”成了阴平。
在教学古诗词时,可选择用温州话来放声朗读,给人以朗朗上口之感;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当地的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知识
去年韩国要将端午节申报为本国文化遗产的消息,让很多中国人震惊,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个发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被联合国认定成别国的文化遗产。这件事至少让人们认识到,平时不经意的一些节日民俗,其实也是无价之宝,甚至可以作为文化品牌拿到世界上去为民族争光。
作为语文教师,传播传统文化责无旁贷,特别是当地的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知识。在高中课本中有很多反映屈原的文章如《离骚》《涉江》等。在讲课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投江之后,人们为了寻找他的尸体,就纷纷划船前去,为了使他的遗体不被鱼吃掉,便向河里投粽子,由此形成了我国传统的端午节风俗。我们温州地区的端午节也是相当热闹。在教学屈原的作品时可适当介绍温州的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如端午节划龙舟,在温州民间广为流行,代代相传,历史上曾有许多记载:宋·叶适诗曰:“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明·万历《温州府志》“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清赵钧《过束语》“本岁闰月,龙舟甚多,兼之,邑有采虹,游人更盛。”
又如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介绍绍兴的“祝福”习俗时,可向学生介绍温州的“拦街福”。“拦街福”是温州市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同治年间(1962-1874),拦街福习俗在温州民间已非常流行,并且相当规模。当时,曾担任永嘉太守的郭钟岳,曾写过一首《瓯江竹枝词》:“春祈饮酒会拦街,酒醴笙簧处处皆。今夜出游新雨后,青泥污损凤头鞋。”清光绪《永嘉县志》载:“二月朔,通街设坛禳灾,名拦街福。以后循次诹吉为之,至三月望日为止。”
拦街福作为一项传统民俗,是温州历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享用、传承的民间文化,是温州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珍贵的文化财富。作为温州的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和义务使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乡土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家乡的地理人文和人文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分布广,数量又多,并且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色彩。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只是向我们介绍了胡同的有关情况。其实,我国传统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数不胜数,有陕北的窑洞、湖南湘西的吊脚楼、福建的土楼、蒙古族的蒙古包、云南傣家的竹楼以及朝鲜族人的大屋顶民居等。在我们温州也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之自豪的楠溪江古村落文化。
正像一位乡土建筑专家评说,楠溪江的古村落建筑,没有皖南民居的精巧,没有晋中大院的豪华,也没有闽西土楼的壮观,但它们把楠溪江姑娘的清纯灵秀、老农的朴实坦诚和文人的儒雅散淡融会进去了,构成了和谐宁静,潇洒自如的一座乡土建筑的史书库。
作为雅俗文化碰撞交融的呈现,楠溪江的古村落建筑即体现东南边陲对正统文化的向往,也杂糅以草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原始自然崇拜,凝结着文人学士、民间匠人独特的智慧和劳动。异于大宗祠型制的保守、封闭、内向和布局的千篇一律。
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在楠溪村“游历殆遍”,留下宝贵诗作。其次,如王羲之、裴松之、孙绰、颜延之等等,或前或后光临。楠溪江还哺育永嘉历代人才,据统计:自唐武德五年至清光绪三十年,共考取进士700余人,故永嘉楠溪江素有“溪山邹鲁”之荣称。
在教学元杂剧时,我们也可向学生介绍我们温州的南戏和鼓词等温州的人文资源。在语文课堂上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的地理人文和人文资源,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以之为豪。
我们的乡土资源内容丰富,趣味盎然,虽编写者难以顾及各类乡土文化现象,但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运用乡土资源,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参考文献:
[1]《楠溪江古村落咏叹》,阮仪三,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4月第15卷第二期
[2]《利用乡土文学作品进行语文教学》陈介刚,宜宾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3月第1期
[3]《课堂教学与教材有机结合的尝试》聂培林 新疆教育,2001年第1.2期
陈彩丽,教师,现居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