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在比较中辨别修辞格

作者:蒋 娴




  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表达,不仅正确无误,而且尽可能做到准确、鲜明、生动,想出很多办法,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比如,对词语进行选择加工,对句子进行选择加工,以及各种常见修辞格的选用。这些方法,千姿百态,各得其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绚丽多彩的修辞世界”。
  漫步在这绚丽多彩的修辞世界里,真使人有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感。的确,只就各种常见的修辞格而言,它们之间就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很多令人难以分辨的相似之处。比如:
  1.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前后两个“圆规”的修辞格相同吗?后边一个用的是借喻,还是借代?又如:
  2.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这里用的是比喻,还是夸张?
  初学修辞的人,往往不善于找到相似修辞之间的区别,从而准确地掌握其各自特点,对某些句子所属的修辞格作出准确判断。其实,有些修辞尽管相似,但这种修辞之所以是这种修辞格而不是那种修辞格,是因为它们各自有着区别于对方的本质特征。所以,善于比较,在比较之中找特点,既省力又有效,是我们学习现代修辞的一个极好的方法。
  
  一、比结构
  
  不同修辞的本质区别,往往有其外在标志,是最容易一眼看出来的。比如比喻,总的来说,这是一种为人们普遍、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其做法和作用在于抓住事物间的某些本质上的相似点,通过联想,运用人们熟知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描述、说明人们感到陌生的、抽象的、深奥的事物,以求获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表达效果。这是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比喻的通性。
  那么,比喻的三个分类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可以从结构形式角度加以总结,概括为三个公式:
  1.明喻:本体+喻词+喻体,即:甲像乙。如:“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
  2.暗喻:本体+判断词+喻体,即:甲是乙。如:“革命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
  3.借喻: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不出现,也不用连接词(“像”或“是”),即:乙代甲。如:“果子一篮一篮地堆成了小山。”
  我们看到,明喻是最基本、最典型、最明显可见的一种比喻形式。在明喻的构成里,被比喻的事物(即本体)与用来进行比喻的事物(即喻体),以及连接这二者的词语(即喻词),同时出现,各居其位。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彼此的关系,在这个构成中,摆得很清楚,很得体。本体与喻体,是相像关系。
  暗喻是一种不太明显的比喻,虽然本体、喻体都出现,但从连接它们的词语来看,已经不能直接看出其表比喻的功用,运用语气十分肯定的判断,把“像”的意思隐藏在比方和被比方的事物之间,使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更为紧密,成为一种相等关系。
  借喻是最不明显的比喻。借喻的构成,与明喻、暗喻相比,有明显的不同——本体不出现,也不用连接词,直接让喻体出来代替本体。这时,喻体就远远不再是通过形象的描述用来表达本体的衬体了,它完全取代了本体。在表达上更为直接。喻体与本体成为一种相代关系。
  如果说,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本身,就有一种被比事物某一特征的夸张描写的话,那么,在它的三个分类中,由明喻、暗喻到借喻,这种夸张,越来越大胆,越来越充分。
  经过这样一番结构形式上的科学比较,我们就能分清像三种比喻这类相似修辞格间的差别,就能把握住各自的特点,做到:读,能分辨;写,会选择。
  
  二、比作用
  
  要准确判别各种修辞格,单从结构形式角度去比较远远不够,还应学会观察分析它们在具体表达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就是它们的修辞价值,从这个角度去比较,去熟悉,去认识。
  不同的修辞格,有时尽管在书面形式上有某些相似,但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以比喻和拟人为例。这里面都有“比”,但“比”的目的是什么呢?前者意在以具体形象的事物帮助一般读者了解自己所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而后者意在借物抒情,寓情于物,把自己的强烈感情融化在所描写的对象中。如:“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它像是暗喻,本体是“高高地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喻体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连接词是判断词“是”。但又像是拟人,把自然界的植物(“荷花箭”),说成是人(“兵”)。看来,单从形式上判断,谁也说不清。联系上下文我们看到,这是一段描写荷花淀景物的文字。那时的白洋淀,读者一般没有去过,因此,对淀里的风光也肯定缺乏切身的感受。这里,作者以形象的描写,突出了荷花梗上花苞的造型特点,写出了它挺拔向上的气势。一句话,重在写实。所以说,它应该是暗喻。
  对于某些形式相似却在表达作用上各具特色的修辞格来说,这个比较的角度是可用的。
  
  三、比关系
  
  有些修辞格,如:比喻、借代、夸张、比拟、对比等,虽然都有本体和枝体两个方面,而且以一定的关系结构在一起,但辞格不同,两方面的关系也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抓住主枝体的不同关系进行比较,借以判断修辞格。比如:借喻和借代是极易弄混的。“她望着树,望着那缀在绿树上的珍宝”,这是借喻。“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这是借代。借喻和借代中,都是乙事物代替甲事物的特点。但前者喻与被喻的关系表现为既有性质的根本不同,又有某种相似:珍珠宝玉与果子毕竟是异类;但就其鲜美可爱一点而言,又十分相似。所以,“珍宝”与果子明显地表现为比喻关系,即使有代替作用,也是喻中有代。而后者“花白胡子”实际指的是“长着花白胡子的人”。“花白胡子”既是他人体生理结构的一部分,又是这个人明显的外貌特征。显然,这是在以特征(也是以局部)代事物(人的整体)。代者与被代者表现出某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局部与全体,具体与抽象,特征与事物)。借代只是一种代替关系。借喻一般可以还原成明喻,而借代决然不能还原成明喻(可以说“像红色珍宝一样的果子”;却不能说“像花白胡子一样的人”)。
  
  四、比程度
  
  也有这种情况,两种不同的修辞确实具有同一修辞作用,但修辞的程度有明显的轻重之分。比如:比喻和夸张。比喻本身就含有夸张的特质,与原原本本的写实不同,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而夸张的修辞效能也往往借助于比喻得以实现。像比喻:“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和“虹”都呈弧形,这个相似点是肯定的。但再大的桥,也不会有天上的虹那样的实际长度。比喻之中有夸张。像夸张:“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下了火。”为了突出天气之热,进行了失实然而可信的夸大描写。这种描写,是通过“……像……”的明确形式表达出来的。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把上述两个例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夸张突出事物某一特征的主要手段是不惜“言过其实”,夸大(或缩小)的程度重要,以给人们造成深刻的印象;而比喻,只是用形象的手段来启发诱导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中获得深入浅出的表达效果,其夸张的程度要轻得多。只是在从程度上区分比较时,我们要有一个细心揣摩的过程。
  蒋娴,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