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中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例析
作者:徐 芳
笔者开始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始于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一堂公开课——《〈宽容〉序言》。这是一篇内涵很深的寓言故事,挖掘内涵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但是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我们一般用一节课的时间,那么课堂上我们要讲的无非是两点:1、赏析性阅读后的人物形象分析;2、把宽容带入到生活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宽容的必要性。课堂上,当我们分析到漫游者的形象时,我让学生根据寓言故事的相关语言来概括,几个学生相互补充着完成了漫游者的性格概括: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他们赏析语言的精确、理解内涵的能力让人满意,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对漫游者有不同的评价。”同学们都被他的异见吸引住了,我也惊异于学生的胆识和思维:“好的,那说说看你的观点。”接着我给了他一个鼓励的微笑,他底气十足:
“老师,我觉得漫游者是一个莽夫。”一阵笑声,“他明知道从外面回来必定是杀头的结果,可是还是不考虑后果地回来了,他一个人的思想在当时状况下根本不可能战胜全村的愚昧,他本就不应该如此莽撞地回来传播他的新思想,他可以形成一套科学的方式方法,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解决传播的问题。”
“这个想法很独特,那么你有什么建议呢?或者你说说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传播他的新思想呢?”我适时作了评价,并引导他继续思考。
“他可以在外面成立一个自己的队伍,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还可以从带回一些能证明外面有更好天地的证据,或者回来后在村庄里秘密召集一些先进的青年,先在他们中间形成影响,等力量壮大了再以压倒性的力量带来全村的变化。”他越说越有兴致。然而另一个同学适时接上了他的话题:“我不认同你的观点,漫游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他明明知道自己回到无知山谷的后果是必死无疑,但是他还是义无返顾地回来了,只是为了给全村人民带来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就像谭嗣同为变法牺牲一样,他是为真理而必须牺牲的第一个人,他是英雄,为了真理为了人民他不惜牺牲生命来换取人民的觉醒,他的死是有价值的。”
于是,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了明显的两派:一派认为漫游者应该理智地分析现实,找到合理的方法去改变无知山谷;一派认为漫游者是在理想与现实中坚定地选择了理想的人,值得敬佩。他们的争论加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尽管最后仍然是各持己见,但是他们的口语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我适当地对他们的讨论做了总结,并表扬了那位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堂公开课没有严格按照原计划的教案进行,却得到了意外的收获,而这种收获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获得了思考和创新的愉悦。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开始了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
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脱离课本而空谈创新。因此,首先要充分利用学习材料本身蕴含的创新性思维因素,培养其思维的独创性。比如朱光潜《咬文嚼字》一文中对“推敲”一词做出的理解,就体现了思维的独创性。“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古人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而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讲出了一大篇道理。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
当然,巩固好课本内容之外,还要强化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这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十分重要的方法。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是指在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内容的同时,要适当补充课外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是指在课堂上不仅要有师生的双向交流,还要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趋向共识。比如我在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这样启发他们:假如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里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要买双臂残缺的维纳斯,理由来自课文作者的看法,“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有的学生则要买双臂完好的维纳斯,主要理由是只有完整的才是美的,尤其是人体美。更有学生提出了创造具有活动手臂的维纳斯,以满足人不同时间的审美要求。对于他们的意见,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之间也进行足够的交流,最终取得共识,他们的思维由此就打开了,为欣赏维纳斯和青冈卓行的审美观奠定了基础。
另外,思维的创新不能处于被动角色,而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培养可以从思维的广阔性和思维的深刻性两个方面考虑。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全面地思考问题。这是学生在学习系统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必备的思维品质。比如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就可以在欣赏电影片断的基础上,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和人情世俗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联想,对原本的故事结果做出创新性的补充,这样就能比较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是通过深入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任何深刻的认识都是以丰富而正确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不能只从理论到理论地讲解概念和原理,还要提供足够的变式,以指导学生从各种角度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就可以在理解当时背景和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提炼出“屈原在面对理想和现实时,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这样一个话题由学生讨论,接着再引申到现实生活中来讨论同学们自己在遇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时应做出怎样的抉择,这就实现了由对屈原人生观的认识上升到自己人生观的确立。
总之,无论哪种教学策略,都必须凸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也就是在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是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同时又体现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重在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现成的结论。在教学途径上是开放的,以课堂为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贯通,使之成为一个崭新的教学新体系。在教学氛围上是民主的、和谐的、自由安全的,创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平等、互动而又互助的学习情境。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双边,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通过学起作用。无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思维的创新才是真的创新、有效的创新。
徐芳,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