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作者:张 玥
一、新闻写作中模糊语言运用的基本形式
1.模糊称谓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经常使用“模糊称谓”如“该校如何如何”“这个公司如何如何”等。这种化“个体”为“整体”的称谓变化,具有“泛指”的功能,运用在新闻写作中,使新闻增加一种集体的气势。另外,在交待泛指、代称时使用模糊语言,如新华社有一篇《处理重大事故“四个不放过”》的新闻:“会议指出,最近一些地方接连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特别是火灾、公众聚集场所安全事故和道路交通事故呈上升势头……一些地方以及企业单位的领导安全意识薄弱……”这里的“最近一些地方”、“一些地方以及企业单位的领导”都是指具有代表性的群体,精确语言反而无法表达了。
2.模糊对象
由于事件发展的随机性,其发生的规模与产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对新闻事件范围的大小、水平的高低,程度的深浅、速度的快慢、影响的强弱等一时难以做出十分精确的判断,因此我们只能采用模糊语言对报道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评论。比如,在一些解释性、预测性报道中出现的“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中”、“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等模糊语言,对报道事件进行模糊识别和概括,这种表述看上去不准确,但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动态作留有余地的报道,从而反映了事件发展的随机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准确性的表述更客观。
3.模糊时间
一般而言,新闻报道最近发生的事实要尽可能的用“今天”、“昨天”、“某月某日”这样的精确时间名词,但有些新闻要在较大时间跨度上揭示事物的发展,就难以做到绝对精确。因此常使用“近来”、“连日来”、“与此同时”等模糊的时间词语。
4.模糊标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新闻已逐渐进入“读题时代”,读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大家对信息量的准确度不是很在意,于是很多新闻标题也采用了模糊语言的形式,有的标题直接使用模糊语言来表达模糊概念,如标题:“2008年之前到中国”正文:“NBA总裁在上海表示2008年前将会在中国举办常规赛。”标题中使用了模糊语言“2008年之前”,这个“之前”到底是2008年前的哪天哪月哪日都不清楚。
有些新闻标题中看似精确的语言,实际上表达的确是模糊的概念,主要表现在数据的使用上。如标题:“黄金周赚了17亿”中17亿看上去是很精确的数字,然而它并不是实际赚的金额的准确数字。
二、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运用的几种情况
新闻的写作强调时效性、客观度和真实性的高度统一,而某些时候,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使我们只能用模糊语言来达到相对准确,另一方面看,事物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把事物的模糊信息还原到新闻中,才是真实的反映了事实,达到了新闻写作“真实”、“及时”的原则,一般来讲,以下几种情况适合使用模糊语言来达到新闻写作的准确性:
1.用于预测性报道,表达策略性内容
现代社会的人需要大量的社会经济信息来指导工作和生活,预测性的报道以现实为基础,有分析、有判断的传播信息观点,系统深刻反映经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随着预测内容、时间、知识程度的变化,而又要兼顾报道本身的准确客观,用太精确的语言显然不适宜。这时,适当运用模糊语言是必要的。
2.叙述新闻背景、过程和情节时可使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便于用来交代新闻背景和概括新闻情节,以最少的字数反映最大的信息量。如:“基本上”、“绝大多数”、“较好”、“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等模糊性的词语,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情况说明,可以避免新闻冗长拖沓。
3.受新闻纪律约束的政治、外交、经济、科技新闻的报道
新闻报道中常使用数据,而有些数据使用模糊语言来报道就比较合适。如:企业产值、利润、增长幅度的具体数据;专业性强的某些涉及国家机密的数据等。这些报道的目的不在于给人们提供具体的业务技术知识,而是为了介绍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以及取得经验成就的人的精神。如果精细的去描述具体的过程,一般读者难以读懂,也不感兴趣。如果将数字通过使用恰当的模糊词语,可以收到特有的效果。
4.在事物发展变化中做出的动态性报道
新闻的时效性使得新闻报道总是受到一些限制。动态的新闻是无法预测的,这从许多报纸推出的新闻跟踪报道可以看到,新闻连续报道表明新闻的真实性随着事件的进展而确定其真实程度。所以在一些动态性较强的报道中,作者只能用一些模糊的词语来表达。比如“据悉,的士司机对出租车公司新出台的规定昨天已经反映到了市政府,并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市政府已派人调查此事,估计很快会有结果。”这里面有很多地方属于模糊性表述,它们看上去不够准确,但要比那些真正准确的表述更为客观、恰当。
三、新闻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表达方式
新闻报道向来追求文字和结构的严谨,这种严谨不是数字的罗列和事例的堆砌;它不单是靠准确的概念和语句来完成,更不是简单的情节叙述,适当的将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交替使用,能增强报道的客观性,更令人信服。
1.修饰表述,就是对量词进行模糊处理,其根本目的就是精练语言,增强可读性。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部分省略量词,对一些较庞大的或无关紧要的数字,采取近似或大概的做法使得语句凝练。另一种是完全省略量词,如对相关数字不以精确性数字出现,而以“大部分”、“少量”、“一些”等模糊语句,或者干脆以更模糊的词语“几乎”、“大约”、“接近”等取代数的概念。
2.软化问题,主要是对不便轻易表态、读者反映又强烈的问题在语言上进行软化处理,使话题更生活化、客观化。这一类报道又叫中性报道或软报道。如对某项大众特别关心而观点又很难统一的问题,发一组意见相左的文章,有益进行模糊处理,并把问题返还给读者去评判,从而达到软化问题的目的。这样做的新闻效果,显得更客观,新闻的倾向性也更加明显。
3.模糊结论。模糊结论是突出问题而将结论模糊,有时作者虽然掌握了新闻事件的精确细节,但出于某种需要,该模糊时则模糊。模糊结论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将相对明晰的结论界线,有意识省略某些联系和发展中间环节,使得报道结论更加富有弹性空间。正确使用好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能轻松摆脱如何给报道结尾的困惑,可以巧妙的处理报道中存在的矛盾。
四、余论
模糊语言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在新闻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它只能运用模糊手法表现事物的认识层次,但不能苛求划出明显的界限。我们必须认识到模糊语言反映的不是无中生有的事实,而是反映确实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所谓的模糊只是在“量”、“度”程度上有待进一步清晰。我们运用模糊语言的目的不是给受众留下莫名其妙的模糊认识,而是反映事物认识层次上的轮廓模糊。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属性,我们要学习了解模糊语言为新闻创作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黎千驹.实用模糊语言学 [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李授元、白丁.新闻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张琨.论模糊新闻学的兴起及其研究对象[J].现代传播,1997,(6)
[5]肖明、丁迈. 精确新闻学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张玥,女,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硕士研究生,武警武汉指挥学院训练部文化教研室教员,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