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谈

作者:郁建华




  语文中考形势变幻莫测,题型日新月异,但无论它们如何“三十六变”,总是体现着“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只要我们教师能抓住复习的策略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抓好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策略,不仅是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终南捷径”,更是学生取得毕业考试好成绩的重要钥匙。
  长期以来,阅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从阅读的顺序到阅读的结果,着力关注的都是文本的细节,忽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这样,我们在阅读中,对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形象缺乏整体的感悟,这样的阅读不利于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从近几年中考文学作品考查的体裁看,似乎更侧重于文质兼美的散文。从考查内容看,大体有这样的走向:(1)重整体感知,轻局部肢解。要从整体上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理解内容、思路,领会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作用。(2)重读懂内容,淡化对文体特点的考查。(3)重开放自由的表达。①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及写法提出疑问。②拓展延伸,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或提供佐证,或作出补充,等等。这些都是体现着新课标精神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是现代文阅读复习的重要依据。7—9年级有关阅读要求有15条,其中对文本阅读的要求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感受);能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能了解各种表达方式;能区分文章的虚、实写法;体会常用的修辞方法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
  鉴于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把握、理解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的修养和素养,下面具体谈谈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策略。
  
  一、提高阅读文本速度
  
  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具备敏捷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能力。市场经济下激烈的人才竞争,核心是知识竞争,而人的知识取决于学习能力,如何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更广阔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至关重要。
  《语文课标》对初中生快速阅读的要求是:“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但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很少重视学生速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慢,阅读量不大。这是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引导训练不够,未能给学生一把钥匙。
  叶圣陶先生强调:“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要切实达到课标中对阅读的要求,使学生畅游书海,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速读的方法就很重要了。快速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效果就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努力:
  (1)一目十行抓速度。在阅读复习中,可以通过计时来训练学生的速读。计时阅读是一种快速、高效地摄取、筛选与储存知识的方法。在阅读中,教师估计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读完文章后,让学生闭眼回顾刚才所摄取到的信息,并可以写下来。然后再读第二遍,并与第一次比较,然后再根据阅读的理解和记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计时阅读训练是要注意速度与阅读效果之间的关系。有效的阅读应该是速度快、理解准确、记忆率高的阅读。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及时调整阅读进程和方法,达到在考试中有充裕的时间。
  (2)提纲挈领抓关键。这是针对较长的文章提出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章大意,必须对学生进行浏览筛选信息的阅读训练。提纲挈领抓关键就是抓取重要信息,不论什么文章,先看它的标题、开头,再看每一段的首句或尾句,最后看文章的末尾,这种忽视细节,抓取主要信息的方法,能较大地节约时间。在应对较长的文章时,可以使得自己的眼睛在一瞥中强迫自己看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群字,而不是逐字阅读,这样阅读可以做到在书页的阅读范围扩大,从而可以做到一目十行。
  (3)问题提示抓主旨。在阅读复习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阅读的要求,规定阅读时间,提出具体的思考问题,比如“谁(对象)”、“怎么样(是什么)”、“中心是什么”、“最吸引人的地方”、“感受(启发)”等等,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选取不同的快速阅读方法,或浏览或提取关键词或用词组注视法进行速读,读后进行自查。在阅读中自然地形成一个问题链,抓住主要的忽略次要的,这样就提高阅读的速度了。
  
  二、合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对语文来说,要以文本为本,以学会阅读、揣摩、运用语言文字为本。一篇文章除了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优美的文笔、精巧的构思,还要深入体会作者想传达的感情经验、人生体悟。著名专家何永康教授说过:从教学来看,语文课本上选的散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用灵魂去拥抱,读散文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每年的中考语段均是一选再选经典文章,需要我们学生平时的语文素养的积淀来打开一把把锁。在阅读复习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实现与作者“对话”,以达到“生成”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作品的艺术意境,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有时我们只拘泥于解题的方法或受到作者赋予作品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忽略了作品本身所蕴涵的艺术意味。比如《背影》一文,我们思考了背影的情感因素、社会因素、伦理因素等,其实我们还要思考与这些共生的还有另一个世界:出现多次的“泪水”的意象。只有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品,才能去感悟作品的艺术意境,获得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我们只有在复习中有这个方面的努力,在中考中,学生才有可能比较快的进入作品中。
  (2)在复习中注重发散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中考的题目是比较灵活的,要求学生有创造性思维。在复习中少提判断性、叙述性的问题,而要多提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即从几个侧面解释或有多种解释的问题,如“为什么要这样”“这样的好处是什么”“有与作者不同观点的吗”“在现实中怎么看待”“有更好的做法吗”等等。在复习中大量语段的练习不能仅仅解决语段所出现的几个问题,而要围绕经典语段问一些深刻的综合的问题,由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走进了文本,进行了情感体验和反思,还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三、正确指导学生找到解题钥匙
  
  老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传授“钥匙”,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将方法在大量的语段练习中渗透进去,下面试从几个“意识”来谈一谈。
  (1)横线意识。在中考中每一道题目的答案的长度均在它所给的横线范围之内。因为我们在平时会发现学生的答案很短,有时两根横线,他只答满一根横线,很显然,答案不会全面。当学生在复习中答题时要让他们有横线意识,尽量答满横线,以免发生答案点的遗漏。
  (2)分数意识。这里既指要看本题的分数,又要有得分点的意识。阅读理解都是按得分点给分,这就要求我们要看本题的分值,然后猜测它有几个得分点。在平时可能有学生想到什么答什么,在复习中一定要让学生有这个意识。
  (3)还原意识。在平时我们学生可能有看完语段就匆忙答题的,而且在答题时又不看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答题。这就可能出现答案片面的情况。比如问某某词、某句是什么含义或作用,我们必须还原到文本中去,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才可能接近作者的原意。
  (4)就近意识。在中考试题里经常有对文本中指代的理解。要求考生说出其中某个指代性的概念指什么,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还原到文本中进行就近寻找,有时答案就在文中问题的不远处。另外,还要有揣摩作者观点的意识,即在考题中经常问“你如何看待(理解)×××”,这时我们先看文中作者是怎么认为的,我们尽量去“就近”作者的文本理解,在文中部分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发挥。
  概括说来,我们在复习中只有让学生有了阅读的速度,能顺利地进入文本、解读文本,体悟作者的感情体验,再带上解题的几把“意识”钥匙,那么中考中阅读理解的大门就会轻松地打开了。
  郁建华,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