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语文教师应该加强文学修养

作者:卫志骞




  2000年以来,随着《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和颁布,新的语文教材以各种不同的版本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虽然这些教材版本不同,但从教材的选文标准来看,一个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所选课文的文学性大大增强。具体表现就是,课本中选入了大量古今中外不同流派风格各异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其他文学样式的课文。这些课文除了继续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外,一个重要的意图就是要“以文学的内容进行教育、以文学的手段进行教育、以文学的姿态进行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审美情趣。然而,在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一些语文教师的文学热情几乎消失殆尽,“文学修养”一语竟成了一个陌生的话题。笔者曾经在中学语文教师中随机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工作之余研读文学名著者寥寥无几,个人订阅文学类杂志者更是稀少,面对课本上的文学作品,也只是照着《教师用书》上的专家鉴赏文章来备课,缺乏对原著的深入阅读和亲身感悟,所以讲起课来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动态几乎不去关心,对外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发展也是知之甚少。当问到平时有没有文学创作的欲望和行动时,大多默然以对。可见,一些语文教师的文学意识亟待重新唤起,文学修养亟待提高。不然,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恐怕连固有的语文素养也要丢掉。这将对整个语文教学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将会极大的降低语文教学的总体质量,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笔者在此呼吁,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强化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文学修养:
  
  一、热爱文学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当初报考文科时,必定有对文学的痴情,甚至不少人还有做文学家的梦;上了大学以后,在学校老师的熏陶和教导下,还在继续保持着对文学的一片热情。此后,有的人真的走上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道路,但大多都在做平凡的语言文字工作或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由于具体事务缠身,往日那种对文学的痴情正在渐渐消退。这对于一般人也许没有什么,但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有意无意地接触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如果语文教师对文学的态度淡漠,缺乏一种神圣的崇敬和热度,必然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仍然要一直对文学保持一份独有的钟情,只有这样,才能走进文学、亲近文学、感受文学,并以自己的对文学的热情和感悟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二、关注文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两句诗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很好的启发意义。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语文课堂生动起来、活泼起来,就必须时刻关注文学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动态。首先要关注我国已有的文学现象(包括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及其最新的鉴赏与评论,最新的发现),其次要关注正在发生的文学现象(包括正在畅销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媒体文学、快餐文学及其评论),第三要关注国外从古到今的文学现象(包括对一切名著的评论和最新的发现),第四要关注青少年的文学阅读,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心理。只有这样,你才能既品尝到已有文学固有的甘醇,又能呼吸流行文学的新鲜空气,才能站在文学现象的制高点,才能对学生做出切实的指导,才能与学生进行真诚而平等的对话。
  
  三、阅读文学
  
  我们的语文教师本来是喜欢文学的。在青少年时期,肯定读过不少文学作品,上了大学以后,如鱼得水,更是读了不少世界名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工作状态之后,自以为已经读得很多了,再加上教学事务的繁忙,就较少接触文学作品了。一天到晚所接触的读物除了语文课本就是教师用书,除了学生的语文练习册就是没完没了的试卷。久而久之,对文学原有的直觉渐渐消退了。这对整个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不利的。因此,笔者以为,如果要想成为一个真正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就应当在处理完正常的语文事务以外,还应当持续、广泛、深入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已经读过的作品要重新阅读,你肯定会有新的感悟和体会;对曾经读过而未曾读懂的作品再读,你一定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对未曾读过的作品当然要去读,它一定会给你不断打开一叶又一叶明亮的窗户,让你洞悉一个又一个全新的世界;对同仁和学生正在争相传阅的流行书籍也要关注,这样你不但会有所感悟,而且会有更多的发言权。既要关注古代作品,也要留心现当代作品;既要阅读中国作品,也应阅读外国作品;既要熟悉经典作品,也要熟悉普通作品;既要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也要了解别人喜欢的作品。总之,语文教师在工作之余,应有计划的阅读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腹笥饱满,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使课堂充满活力。
  
  四、创作文学
  
  按说,文学创作是作家的事,似乎与普通的语文教师无关,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语文教师虽然无法像作家那样从事文学创作,但在文学创作的园地里还是可以种上自己的一些花草的。语文教师经常教导自己的学生要坚持课外练笔,这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了。但是,语文教师自己呢,大多眼高手低,除了写写教案和一些事务性的文章以外,几乎是不动笔的,更何况进行文学创作呢?但是,要真正切实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语文教师必须尝试文学创作。在语文教学界,有一个名词,叫“下水作文”,就是语文教师为了体验学生写作的甘苦,和学生写同题作文。这当然好,不过笔者以为,也不必如此胶柱鼓瑟。教师完全可以自拟题目,根据生活的感悟,写出自己的真性情,写出自己喜爱的作品。不妨从短小的杂文开始,逐渐向真正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过渡。写出来之后如果能公开发表当然更好,即使不能发表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只有这样,你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你才会有底气,你就会说得既合乎写作理论,又有个人的切身感受,学生就能心服口服,得到实际的裨益。
  
  五、评论文学
  
  语文教师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应仅仅是消遣性的,还应在此基础上深入一步,进而走上研究的过程。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事件是阅读,而阅读在许多时候都是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如果语文教师仅仅依赖《教师用书》上的鉴赏文章来备课上课的话,那肯定上不好的。因为这样的语文教师没有自己的文学欣赏习惯、能力以及感悟。这是一种综合素养,而这种素养是需要经常培养的。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个真正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师,就应当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逐渐培养研究和评论的意识,并根据自己的感想写出评论文章。长此以往,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渐渐走出人云亦云的窘境,拿出自己的杀手锏,并能把自己对文学的感悟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大大受益。
  总之,如果语文教师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就一定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新课程文学教育的价值追求。
  卫志骞,陕西延安大学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