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进建议

作者:尚 艳




  当前,世界文化格局正发生显著变化,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美、日、韩等国陆续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都把汉语作为了解、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条途径,汉语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改革开放新成就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而为之不相适应的是,由于受长期以来“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和“英语霸权”实用主义的挤逼,一些大学和学生轻视了对母语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写作水平严重下滑。《大学语文》的教学正面临着诸多尴尬境地。
  
  一、大学语文正面临边缘化境地
  
  前不久,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一位专家指出,《大学语文》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处于边缘状态,这种说法道出了《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存状况。近年来,受功利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无论做什么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以此来衡量、判断事物的价值。有些人对《大学语文》课的作用产生了怀疑,一些高校院系要压缩、停开的课程,首当其冲的往往就是《大学语文》。许多高校特别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的教育,但对本国的语文教育却重视不够,《大学语文》课程正面临边缘化境地。分析起来,造成大学语文的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
  
  (一)实用主义盛行,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学科地位”。
  就全国高校目前课程的排列情况而言,大部分高校是将《大学语文》排在公共基础课系列,在此系列里,英语无疑是被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而大学语文课则明显受到冷落,似乎可上可不上。
  出现这样的尴尬现象,还在于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相对专业课或是英语、政治课而言,大学语文并没有明确的“学科地位”,是否规定必修也比较模糊。以北大为例,2003年教务处在修订新教学计划,居然在全校公共课中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甚至连选修课也没有设置;而去年该校教务处在征求理科院系领导的意见时,几乎所有院系的领导都认为要开大学语文,只是一落实到课程安排时,有的院系却是“只打雷,不下雨”,这种情况其他学校也大体相同。有些高校的文科生大一要必修数学,但是理科生原有的《大学语文》却连选修也从计划中给删除了。这样,一方面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国内汉语教学地位却在不断下降,这种情况特别是在高校尤为突出。
  
  (二)教材和教学方法明显滞后,“大学语文”容易被教成“高四语文”。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品种不少,大多是按照文学史的线索,依次精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翻译作品。还有一些教材是按体裁分类,以诗歌、散文、小说几大块构成。这些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体例就是做些阅读提示,然后是问题与答案。常见的教学方式则是以老师串讲为主,与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也难怪这门课程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被讥笑为“高四语文”。
  教学体制上,就《大学语文》的教学情况来看,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情况是设立语文教研室专门负责《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大学语文》的授课内容从先秦文学一直到现当代,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很好的才情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大学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一门实践性强、普及型的基础课程,虽然把它教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现实中人们一般不认为它有多少学术性。一个老是教大学语文的教员,在科研上是没有位置的,因而不少人不愿意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有些学校只好派刚参加工作的教员去教大学语文,这样,自然会影响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另一种情况是没有专门的教研室,而是依托中文系各个学科的老师轮流讲授。这样,授课效果和水平可能会好一些,但老师各讲各的,课程没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二、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大学语文”的定位:大学语文不是一门给中学补课的课程,不是一门高四语文,它是一门文理科学生进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
  时下,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大众化教育。一名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完成从学生到知识分子的转变,就必须加强人文品格、人文素质的修养。大学生毕业之后,不仅应该成为技术类知识分子,更应该成为有文化良知的角色。而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就需要通过人文学科教育来实现。
  不得不承认,大学语文并不具有像英语那样的“实用”,也不可能直接作为升学、出国、就业的敲门砖,但良好而准确的汉语表达在学习和工作中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是长久的。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软指标”,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语文的运用。
  
  (二)、学校应该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重视大学语文这门课。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课,要得到师生的重视,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人和决策人的重视,这是同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紧密关联的。
  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看到自己的学生别字连篇,句子都写不通就认为是《大学语文》或者《应用写作》没教好,一味要求增加相应课程课时量。实际上,“大学语文”的课时是有限制的。整个大学语文课程也就几十个学时,而且由于教室或教师的种种原因经常上大课,开课时通常是几个班一起上,100来个学生。一个学期下来,效果自然不明显。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课程安排中应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尽量开小课,上精品课。美需要在沉静中欣赏,它不需要喧哗,有时还不需要热闹,它需要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才能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安排应着眼于这一特点。
  另外,目前有的学校中文教研室没有独立,而是归属到某一院系之下,整个中文教研室的十来个老师却担负着整个学校的几万名学生的语文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过于繁重。
  对此,高校还要从机构设置上着手,切实增强“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
  
  (三)、丰富教学形式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侧重于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形式趋于单一化、模式化。鉴此,大学语文教学应侧重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没有升学压力的教学应该更有利于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小型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妙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领略自然美景的意境,而置身相关的社会实践亦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形式。
  营造良好的课堂语文环境,对大学语文教学亦十分重要。学生受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影响,对大学语文课也往往少有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是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用新知识去启发学生思考,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口头讨论、书面讨论,把练习论辩口语和练习概括、品评、抒发感情的书面作业变成学生表达的需要,彻底改变中学既定框架的拘囿,让学生不吐不快,喜欢写,习惯写。
  
  (四)、在学校和社会上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如同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制度,从而有助于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
  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这是从外在形式上督促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实施这种形式的好处一是有利于确定一种语文学习的统一标准,便于人们参照执行,一是从硬性条件上约束人们的母语学习行为,防止母语水平再度下滑局面的出现。当然,如何操作这项措施,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5年12月06日第11版)
  2.《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4日第4版)
  2.《信息导刊》(2005年第50期)
  尚艳,女,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传播学院讲师,现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