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语文教学要有艺术审美意识

作者:刘雪莲




  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审美教育。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可感性较强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审美意向。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类作品时应注意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功能,使学生能够充分激发审美直觉,达到陶情养性,美化心灵的目的。
  诱导学生多想象,去感受美、欣赏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少作品文质兼美。教师应该把讲解,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体会课本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想象,是审美活动的灵魂。美育的重点就是要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我引导学生学习赵丽宏作者的《山雨》这课时,首先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听后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想象到了什么?接着学生回答:风声,风越来越大;雨声,越来越急。可以想象到风在吹树在摇,雨打屋檐、烟雨迷蒙的景象。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个性化的想象。在教师配音乐范读课文的同时,学生闭目倾听后,问: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一生说:“我听到了雨声由远而近,像‘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好像看到了这音乐般美妙的情景,使我体会到作者无比喜爱山雨。”一生接着说:“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就好像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学生的头脑里出现了山雨中山林的总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美的能力,感受到课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了欣赏能力。
  多读,让学生理解美、欣赏美。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关键的一环就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现行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深入地挖掘教材,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味、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韵律、意境等,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如:上《山雨》一课,我引导启发学生:这是一篇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的散文,描绘出了山雨的神奇、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下面你们想不想把这山雨的奇、山林的美、作者的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己读、同位读或学习小组一起读等)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读后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个部分?为什么这么读?(这时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阅读体验,要充分体现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有的学生抢着读一至五自然段,读后说:“我体会到山雨的声音动听,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连贯。”有的说:“因为作者爱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声在他听来才会像‘无字的歌谣’、‘优雅的小曲’;”有的说:“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雨声的,并多处运用了比喻‘飘飘洒洒的雨丝……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喜欢山雨的情感。”还有的学生喜欢读六自然段,读后说:“读了以后我觉得山林的绿色在流动,就好像自己置身在绿色的海洋中。”有的学生说:“老师整篇课文我都喜欢,它不仅有较强的空间感,还具有浓郁的色彩感,各种植物的品质感,各种气息,静态的和动态的,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等等各种回答。还有的学生用语言无法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我就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通过朗读比赛,让学生深化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做参赛准备,全体学生既是参赛者,又是评委。评价的依据是:他(她、他们)的朗读能否让你听到山雨悦耳的声音?看到雨中山林水淋淋的绿色?能否让你感受到作者对山雨的爱?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在头脑中浮现出画面,不同程度地进入课文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审美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刘雪莲,教师,现居河北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