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的几点质疑
作者:何康银
该诗历年来,师生所见到的题目都为《惠崇春江晚景》,大家对该题目已习以为常,也就没有人对此产生过怀疑。然而,今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在选编这首诗时,却把题目改成了《惠崇春江晓景》。
究竟是“晚景”,还是“晓景”呢?
首先,在《中国古代文学(下册)》中这样评价:“(苏轼题画咏物诗)有浓郁的画意诗情。如《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肠欲上时。
诗把画中江南仲春景色用平易清新的语言再现出来,而且诗人的笔力透过画面,深入到画中景物的‘内心世界’去了,把‘春江水暖’的信息,通过‘鸭先知’的感知传达出来,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感受,诗比画的抒情意味更为浓烈。”
根据上述评述,“仲春”应是春季中的第二个月,也就是说“仲春”的位置位于春季三个月的中间,按理说也不能算作是晚春。是否评价有失偏颇?
其次,诗中描绘的“桃花”初放,桃花开放的时间虽不是在春天位居首位,然而,就开放的时间而言,仍属于早春。因此,题目中的“晚景”也不符合桃花开放的时令。据此,笔者认为改为“晓景”更符合自然规律。
再看“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江水变暖,鸭子首先感觉到了这一变化,也应该是早春的景物。难道要等到晚春时节江水才开始变暖,鸭子这个时候才感到这一变化吗?因此,题目为“晓景”才符合诗意。
倒是诗的最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肠欲上时”。从“蒌蒿满地”似乎可以看成是晚春景色,然而,“蒌蒿”是一种常年生长的植物,即便在早春时就遍布河滩也是不足为奇的。
再则,诗中所写的江南景物,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按照我国以立春为起点的季节划分,桃花初放也属于早春。在天文季节上,一般认为北半球温带地区的春季为3月至5月,青岛春季始于4月11日,结束于6月30日。这样看来,桃花初放也应属于早春。以农历计算,桃花一般在正月开放;以气候季节划分来看,桃花开放也是在气温变暖的时候,而不是在春季向夏季过渡的时间,理应算作早春。因此,题目为“晓景”才与诗歌内容相符。
就此,笔者认为该诗的题目应为《惠崇春江晓景》更为恰当。但目前人教版教材中该诗题目仍为《惠崇春江晚景》。因而,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上为我一己之见,恳请各位同仁和专家给予批评指正,同时也忠心希望教材编写组能精心审编教材,使教材尽量趋于统一。
何康银,教师,现居贵州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