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应对

作者:吴礼明




  由于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思想情感等多重功能和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独特目标,语文教师如何走进新课改,实施教育教学对整个学校教育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更加重大。那么农村语文教育现状如何呢?广大语文教师又该如何举足前进呢?这些应该是新课改进行中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从自己从事和服务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出发,对上述问题作以下思考和概述,以期能够抛砖引玉。1.教师“主导”的多,学生参与的少。2.课文支解的多,整体把握的少。3.阅读进行的多,读写渗透的少。4.本本主义的多,拓展开放的少。5.眼前注重的多,顾后考虑的少。
  上述等诸多偏向及问题的存在,一句话,在于没能够“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没有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一、加强学科整合,开拓语文学习空间。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些启示我们:语文教学不同于语文课堂教学,其学习地点、内容、方式及获取知识的渠道都具有开放性。可以将它与课外活动以及其它学科的学习和各项教育活动联系起来,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利用图书馆,甚至网络。
  
  二、搭建对话平台,推进目标共同发展。
  阅读活动应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这种对话能帮助学生触摸作者的喜怒哀乐,领悟文本内容深层的含义所在,最终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达到具有创造性的阅读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必须努力搭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平台,打通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三个通道。
  1、确立师生平等对话平台。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要能营造出宽容、和谐、愉快的对话氛围,要让学生敢说,愿意说,对于学生的错误要能够容忍,认识到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平等中的首席”。
  2、疏通学生与文章的对话渠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情绪化的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阅读心态。教师可以建立起学生已有知识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可以为学习文本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对于学生在阅读中出现或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要适时予以引导点拨。以求这条文本对话通道能够通畅。
  3、搭建学生之间的对话载体。学生的知识乃至问题解决的答案,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同伴。教师可以搭建起学生对话的载体,使彼此的信息可以畅通,经验可以交流,可以分组讨论,主题交流,也可以分组辩论,“百花齐放”。
  
  三、把握文本特点,选择科学解读方式。
  语文课本一般有很多篇目,如果因课制宜,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摆渡》一文以高度集中的空间和时间,反映了人物的人生百态,篇幅不长,人物不多,矛盾集中尖锐,适合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谈骨气》和《想和做》虽同为议论文,论点提出的方式和论证都有所不同,可以进行对比解读。学习《变色龙》一文,可以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
  采用不同的方法之于文本解读,有时如“抽丝剥茧”,有时如“柳暗花明”,问题能得到澄清,要旨能得到突出。
  
  四、灵活使用教材,提倡多元合理解读。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横看成岭侧成峰”。例如在解读鲁迅的故乡时,有的学生从闰土的成长经历入手,探讨成年闰土变得木纳迟滞的深层原因,认为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对人个性和生命力的扼杀;有的同学从作者回故乡的尴尬境遇以及全文笼罩的淡淡哀愁中读到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交往的呼唤;还有的同学从小说最后三段中读到了作者对一种不同于闰土、杨二嫂、“我”式的新生活的企盼。对于这些难能可贵的理解,教师应该给予肯定。
  语文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好自己、文本和学生三者的关系,以开放式的视野、海纳百川的心胸,实施日常教学,必能引导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走出沉闷、落后、封闭的困境,给学生厌烦的语文学习心境带去一份清新、一份绿意。
  吴礼明,教师,现居安徽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