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野草》作者内心独语剖析

作者:李如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也最成功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写作的作家,他的《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运用现代主义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的散文著作,也可以说是散文诗。鲁迅是将最早与最好令人惊奇地统一起来的作家,最早在新文学的道路上攀上了最高峰。
  他将《野草》的体式称为独语体,他将自己的心理托于梦幻,并通过扭曲变形表现出来。这正是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的具体表现。首先,《野草》中从《死火》(p195-197)到《死后》(p209-213)都以“我梦见”开头,托之于梦。同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以梦幻的手法表现内心深层的东西一致。其次,他虚化了作品中具体的时间、空间,只突出了心理形象:形象通过作者心理思维的扭曲变形而具有了荒诞、诡异或神奇的特征,表现而非再现自我心理。这就是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法。还有,他表现的是自我,是心理,正是现代派重视内心,重视自我的特征。有人说鲁迅的《野草》可见现代派的痕迹,事实上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现代主义作品吧。就连《野草》的整体意境也与西方现代主义相类,荒诞、虚无,也正是西方现代派的整体思想特征。
  贯穿整部《野草》的还有象征主义手法,对于表现鲁迅的复杂内心有着很好的效果。书中的各种形象均是鲁迅的自我写照:《秋夜》中“落尽叶子”“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p163)的枣树,他清楚地知道秋后有春,春后有秋,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虽然护定从打枣得来的伤,却坚定而勇敢的反抗黑暗的势力;《影的告别》(p165-166)中的影和我,是他内心的矛盾的两面,他在煎熬和苦痛中要离弃阴郁绝望的自我,然而却无法做到,是在光明中消失还是在黑暗中融掉,这是个问题。《墓碣文》(p202-203)中的死者其实也就是“我”内心阴暗角落的另一个自我;《复仇》(其二)中悲悯看客将来,同时又仇恨他们现在的“人之子”(p174-176);《过客》中明知前面是坟还是要坚定走下去孤独的过客(p188-194)……还有傻子(《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p216-218)、老妇(《颓败线的颤动》p204-206)、死火(《死火》)等。反过来,就是用这些形象象征自我。
  具体来说,《秋夜》(p162-164)、《雪》(p180-181)、《淡淡的血痕中》(p221-222)、《一觉》(p223-228)、《这样的战士》(p214-215)、《死火》表现像自己一样的“战士”的战斗不止的精神;《影的告别》、《墓碣文》是对自我绝望心理的剖析和离弃这种心理的尝试与渴望;《复仇》(p172-173)、《过客》、《求乞者》(p167-168)是表现不幸不争的国民对为他们而战的战士的冷漠旁观,即是战士的悲哀;《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则表现人们盲目愚昧,不仅不知反抗,反而帮助黑暗腐朽的统治势力来对抗想要拯救他们的战士;《颓败线的颤动》表面似乎是说一个被遗弃的母亲,实际也是谴责对战士的冷漠以至遗弃……整体则是表现战士战斗中的孤独、愤慨和迷惘甚至偶尔感到的绝望。有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也透露出极其个人的思想感情。
  《野草》中的文章共二十四篇(算上《题辞》p159-161)。由于《野草》是按鲁迅的写作顺序编辑的,我们很可从中看到他的内心从孤傲、悲壮和寂寞到悲哀、愤怒以至绝望最后又到坚定的过程,仿佛一部多幕的悲剧,悲壮。在此过程中又有零星的希望闪烁着明丽的色彩,点缀着作者心中的暗夜。这是绝望与希望,痛苦与壮烈的交织纠缠。
  《好的故事》(p185-187)是其中色彩最绚丽的,然而也是虚幻模糊的。其次就是《雪》,明丽的南国冬景,但最后还是说到死,说到孤独:“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其他还有《秋夜》、《淡淡的血痕中》,在死灭晦暗的世界点起一点烛火。其余更是都笼罩在阴郁、灰暗的气氛中。
  剩下的《我的失恋》(p169-171)、《狗的驳诘》(p198)、《立论》(p207-208)、《失掉的好地狱》(p199-201)是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或国民性的讽刺批驳。《风筝》(p182-184)是对自己过去扼杀弟弟童年乐趣的悔愧和自省。不过多数是身为战士而不被理解和支持,反得到腻烦与攻击,或成了人们满足好奇心的消遣,这种悲哀绝望是任何人处于此种情形下均会感到的,鲁迅除了是个勇敢的战士,也是个凡人,自不例外。并且因为他的救世之心坚定,他还要继续走下去(正像“过客”),所以他的悲哀更为深沉,绝望更为彻底,而希望也于极致的绝望中生发,奇特地彼此依靠。
  《野草》确是鲁迅内心最深处的绝望,是他身处漠然的人群,面对麻木的民众时的内心:孤独寂寞,愤怒还有悲悯,就像《复仇》(二)中说的“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p174)他在《野草》中写下了无数的虚无、虚空和愤懑,也透露了一丝光亮。是的,没有光亮怎能走下去,人在此刻感到绝望,在下一刻就可能又看到希望。有人说《野草》中各篇都表达了在黑暗中反抗并保持希望的精神,但实际是将各篇联系起来述说他的心在从孤独到绝望再到无可如何的希望的道路,有着自省的性质。有些篇章完全是黑色灰色的。只有几篇在讲所谓“好的故事”,但也无不隐藏深深的茫然悲哀,希望是有的,但与绝望相生,无法分离。在《希望》中鲁迅引裴多菲的诗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p178),在不明不暗的虚妄中,寻找到了绝望与希望的连接,都是虚无的,不管有无希望,可能向前继续走才是真理。死火就是代表,它或者冻得凝固而失去活力,或者燃烧起来最后烧尽而死,它宁可烧尽,这或许就是鲁迅战斗的本真。间或见到一线光明在无边的暗夜里闪动,就孤傲的昂着头走过黑暗,迎向不知何处的光明,毅然前行。表现出一个旧世界行将毁灭之前的昏暗,和勇者的无畏无惧,无惧者才能真正走向光明,即便还不知道它在何方。
  《野草》确实是鲁迅的独语,这是最真实的他,有着绝望和仇恨他要解救的民众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最真的鲁迅。他说过不希望青年人看《野草》就是怕这种灰色的情绪会让青年对战斗的前途失望。
  《题辞》中“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p159)他就是用这些文字作为地火,在烧毁自己内心的孤寂痛苦,烧毁人世的朽腐。
  其实,鲁迅的《野草》是人性的最真实的无矫饰的流露,具有永恒持久的意义。这是战斗中似乎应该隐藏但又确乎存在的独语,绝望与希望在极端对立中互相激发。至少,勇气还在,路可以继续走下去,哪怕悲哀绝望,也坚强地前进,用绝望的烈火才能烧毁腐朽的旧世界。这不是鲁迅自我的写照,也是为战士们发出的悲鸣,至少可以让人悚然清醒些吧。
  
  参考文献:
  以上引文均引自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第二卷
  李如萱,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