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古典诗歌含蓄表现七法

作者:张学礼




  在诗歌中,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不是直白而是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人们称之为含蓄手法。它通常有下面几种常见的形式:
  一、托物式。诗人借助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清朝诗人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立身破岩,不惧狂风的描写,托物言志,抒写了诗人不管处于多么险恶的环境,都不向恶势力低头,不向强暴弯腰的坚强不屈的精神。
  二、借喻式。诗人采用打比方,把本体事物隐去,只留下喻体,让读者通过对喻体的体悟,理解诗人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宋朝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若不看题目,人们会误认为这是一首田园诗,其实它抒写的是关于读书意义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作“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用池塘水清是因为有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使大脑具有鲜活的思想,就应当不断从书本中汲取知识。
  三、双关式。诗人所使用的词句既有明的一层意思,也有暗的一层意思,明的意思是次要的意义,暗的才是诗人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人采用谐音双关手法,“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实则谐音感情的“情”。全句是说郞在江上唱歌,表面上好像冷淡无情,实际上却是有情,表现了姑娘从歌声中捕捉到爱情信息的愉快心情。
  四、借托式。有些事情或意愿,诗人不宜正面直说,往往假借那一件事来说这一件事。则显得文雅大方,别有风致。唐朝诗人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人要表达正面意思是:在临考前,诗人怕自己的诗文不合主考官的要求,因而小心翼翼地作诗讯问。这种意愿不便直说,就换一副笔墨:写洞房天明,新娘梳妆打扮后,含羞征求丈夫对自己打扮的意见来作比,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五、暗示式。诗人使用春秋笔法,不直言其意,字面意义看不出诗人的褒贬态度,但是字里行间却暗示了诗人褒贬之意。唐朝诗人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从字面意义上看,这首诗是写寒食节到了,国家法定禁烟,而五侯(指皇帝宠爱的太监)却不受这个限制。傍晚时分,皇帝让人送去蜡烛,他们家里飘散着轻烟,但是字里行间却暗示了这样的意义:皇帝宠爱太监,势必造成太监掌握大权而导致国家灭亡。
  六、象征式。诗人借助象征手法,来抒写心志,宣泄情怀。宋代诗人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运用象征手法,借助描写菊花抱香枝头,不随北风飘落的特征,象征了诗人不向元人统治者屈服,不向强权弯腰,永不改变志节的崇高人格。
  七、典故式。诗人为了达到一种含蓄曲折的表达,借典故来抒发感情。元代阿鲁威《蟾宫曲·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赋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元曲用了三个典故,一是曹操领兵到长江和东吴会战;二是孙权借助东风取得了长江会战的胜利;三是诸葛亮摆下八阵图,让曹兵迷失道路,陷入困境。这三个典故说明三国时期的三个人物都功成名就。诗人借此抒发了对古代贤能建功立业的追慕之情。
  张学礼,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