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新课标三维目标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宝建




  “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使语文课程由单纯对知识技能关注的目标观发展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观。三维目标观试图解决在关注语文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应该说,这种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人”的目标观是以往知识本位的目标观难以企及的。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经验,三维课程目标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仅抓知识技能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一些自以为擅长应试教学的老师,害怕实施三维目标教学会削弱他们的优势,课堂依旧只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他们以旧的高考考纲代替新课标,优美的现代散文,他们模仿高考题型设计成题目,以练代讲,进行针对性训练,针对性评讲,在基础年级就与高考零距离接触,甚至在县级、大市级优质课评比中也这么做。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他们走的却是应试教育的老路。
  
  二、人文性矫枉过正语文课严重变味
  
  有些老师,看到新课程比较注重人文性,以为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关键,课堂上充分显示他们的博学多才,整堂课就在讲故事,唱歌。有的老师的县市级公开课也这么上,以为一堂课哭倒了三四个学生,就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效果显著了。实际上这是使语文课回到了类似于“极左时代”的泛政治化状态。
  
  三、三个维度平均用力语文课不伦不类
  
  在教学设计时,有很多老师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分成“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块分别描述,上课时平均用力,企图将三块目标在一节课中同时实现,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是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理想主义,结果弄成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文化课不像文化课、伦理道德政治课不像伦理道德政治课。
  
  四、缺乏通盘考虑教学目标无系统
  
  有些老师上课的目标是明确的,但课与课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就茫然,他们把课与课的目标割裂开来。有些老师设计目标随意性强,不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像我们有些同学写作文,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有些老师上课,今天目标明确的,明天要上什么,就不知道,就像过去穷人吃饭,“有上顿没下顿”。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笔者经过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提出四点对策。
  
  一、对三维目标观须再认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由此可见,三维课程目标观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性质的体现,是实现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也从根本上体现了新课改“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所以我们的课程目标必须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
  我们还应该看到三维目标在语文学科中也是有层次性的,不能将其看成是并行的三个层面。在三维目标中,言语知识与能力的形成是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产生怀疑或动摇,将使语文教学无所适从,也将使语文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在这基本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学生言语知识与言语能力的形成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任务,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基础教育共同的责任与目标,我们并不能奢望这些目标在语文一个学科中得到全部的实现。当然若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才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二、三个维度要整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巢宗祺先生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时说:“当然,语文课终究不是政治课,其差别不仅是学习内容的不同,而且还在于课程实施的方式的不同,语文课程要求在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以渗透、涵咏、熏陶等方式实现上述共同目标。”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也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的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整合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须优化
  
  钟启泉教授在《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5日)发表的《义无反顾奏响课程改革进行曲》一文中强调“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的场所”。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落实三维目标。三维目标除须整合外,每一节课的教学,我们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巴班斯基说:“教学优化的第一步,也就是第一个方法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还要用综合的观点加以选择和决定,使目标最优化。
  (一)课堂教学目标力求单一。
  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反映到专题文本教学目标制定上则需要从文本特性出发,从校情实际出发,分清主次与轻重,具体文本的教学目标应该放在专题教学目标上加以考查,放在文本自身特性上加以实施,一课时只需完成一个主要方面的教学目标即可。当然,教学目标中还可以预留一些拓展性内容,待日后进行可持续探究,比如在学习完本专题后,还可以对专题各文本与作者之间作一个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在比较阅读中又加深对具体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只有提得十分具体、明确,才能对于达到这目标所需的进程有清晰的认识,才能让学生确切地了解到该掌握什么,掌握到怎样的程度,教师也才能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妥善地组织教学过程。同时,理想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教与学的完整的统一体。因此,目标的制订,不仅仅是教师的期望和假设,也应该是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若只是使用“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的词,这样可测性和可比性很差,就很难准确测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如,江苏省南通中学钱明华老师把《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设计为“诵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的思想感情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通过活动体验,学生朗诵诗歌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该目标设计不仅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