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实验
作者:陈金平
研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培养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不满足现成答案,善于发现问题,不依赖老师,面对自己陌生的领域独自提出多种答案或解决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组织学生讨论,有学生提出课文的第四段的景物看得太清楚,不应是月下的景物。还有的学生提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算是一篇美文,因为在写到高处丛生的灌木时,“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非常恐怖,大煞风景与本段所描写的月光下恬静的景色极不协调。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不仅已初步具备了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而且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5.收集处理信息,利于增强思维能力。
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是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必须经常要做的工作。处理信息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判断信息的真伪和价值,根据所占有的信息提炼出常人所没有想到的观点,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如讲到课文第二册的《张衡与他的地动仪》这一课时,课文讲到,张衡原来制作的地动仪已经失传,而现在陈列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地动仪”是近年我国科学工作者根据文字记载和物理原理复原的,目前对其内部结构则有两种不同的推测,一种认为“都柱”可能是悬挂着的,另一种认为“都柱”是倒立着的。究竟哪一种推测正确呢?为深究这一问题,笔者引导学生深究课文,查阅有关资料,根据惯性的原理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围绕《地动仪的内部结构研究》这一课题,大量收集各种信息材料,写出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
6.与人合作交往,利于提高整体素质。
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手段,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情况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又如写调查报告时,怎样与人交往,怎样了解情况,都是学会与人交往合作的好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八、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走“研究性学习”之路,并不是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我们必须明确,不是课文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研究途径获得。因为不能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强调研究性学习的优点,不要把学科教学当作对立面和批判对象去否定。
2.研究性学习方向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因此,教师在提出研究的方向时,即问题的提出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运用能力,要使问题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最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完成研究任务。
3.研究性学习要重视过程,不能苛求结果。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性结果都显得非常稚嫩,更多的只是重复早已定论的东西,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决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更不能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
4.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但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尤其是开始时,教师更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可以说,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才能获得更大的自主。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做法也是可取的,希望同行们加以尝试。
陈金平,教师,现居广东开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