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训练常规是获得语文素养的经典策略

作者:张战国




  一
  
  “语文素养”已成为新课标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了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也成为了这次课改的最终旨归。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课标制定专家巢宗祺先生说,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语文素养比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更加丰富”。由此可见,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正体现着新课程“三个维度”的基本理念。
  语文素养提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必须紧紧围绕整个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目标。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语文素养泛化成人文素养,将教学内容过度拓展。不能将语文课上成了生活常识课、思想方法课、自然科学课、数学课、物理课、历史课、地理课、经济课,或者任何什么别的课,但就是不是语文课。语文课应是“语文”课,语文素养应是“语文”的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内涵应是语文能力,在此基础上才是学生的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宽阔的文化视野、高尚的思想情操等素养。方智范先生说,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才是显性的呈现”。这说明“三维”目标隐藏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显性目标之中,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功能只能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途径来得以实现,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核心任务。
  
  二
  
  语文素养认识存在的偏差,导致了语文训练的荒疏,学生语文素养的大量流失。我们认为,加强语文训练,进行语文训练的常规化(这里我们姑且称之为“语文训练常规”)建设,才是抓住了语文素养的内核,才是学生语文素养全面获得的根本保证。什么是“常规”?常规就是“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现代汉语词典》);语文训练常规,就是让语文训练“经常实行”,日日“沿袭”,成为一种“规矩”。
  那么,为什么说语文训练常规是语文素养获得的根本保证呢?
  首先,语文训练常规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是语文素养获得的必经之路。叶圣陶老先生一直强调学习语文要重实践,他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从无到有”,“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素养的核心内涵是语文言语能力,这个“广泛的语文实践”的基本内容应该是语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听、说、读、写活动,也即言语常规训练活动。学生只有在大量的常规化的训练中才能获得阅读、写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语文训练常规契合了语文学习的积累性,是语文素养养成的必然过程。吕叔湘先生曾把教育比成农业,播下种子,却不是马上期盼收割,而是有一个孕育、生长的漫长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细水长流,日积月累,浸染熏陶,潜移默化。语文训练常规切实保障了语文实践活动的持久稳定与有序推进。关于语文训练与习惯的问题,叶圣陶先生多有论及。他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道:“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每星期作文一次算是最多了;就学生历练方面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习惯,非多作不可。”他在《习惯成自然》中说道:“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可见,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就在养成习惯,就在于通过言语的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训练常规,其特点就在于一个“常”字,日常化、经常化,日不见长,但日久天长,终成大观。
  再次,语文训练常规渗透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是语文素养“知”“情”的必然交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素养,不是外加的东西,而是不着痕迹地“内含”于学生读写听说等语文实践之中。语文常规化训练不仅是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熏陶;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了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包括了内在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建构的,不是相互分离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王荣生教授说,“《标准》呈现的、在教学中实施的,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样的目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蕴涵其中”。学生的对民族语言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宽阔的文化视野、高尚的思想情操等素养的培养是离不开以言语能力训练为重点的语文常规化训练,它们二者是乳融于水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正是疏离了语文训练常规的建设,背弃了最为本质的教学规律,遗忘了最为经典的教学策略,在近乎虚妄的过程中致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新课标虽然强调了“积累”、“熏陶”、“感染”、“语感”,强调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但是未提及“训练”,更未言及“训练”的常规建设要求,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
  
  语文训练常规的缺失致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明确并建立语文训练常规的内容与机制就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语文训练常规的内容,大致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常规。课堂常规,如自由发表意见,作点听课笔记;自读常规,如要作点圈、点、批、划、摘;诵读常规,如咬字准确而又圆润,声音清晰而富变化;作业常规,如格式的规范、书写的清晰……这方面常规内容直接体现了学生的一种语文素养,它要求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可忽视这一块内容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二是规定日常语文言语训练内容与数量的常规。主要有书写、背诵、阅读、表达、思维等五大块训练的日常规定,我们可以称之为“五大训练常规”。对这五大块训练,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定时、定量。各块训练周期不一定是每日,可以是双日甚或一周,但多数还是以日为宜,且日训练量不宜过多。例如,书写训练常规,可以规定每天重点临三个字;背诵常规,可以每天背一文段或一首诗;表达常规,可以每周就某个热点来写写或说说等等。其具体内容制定,是一项极其繁复的事情,有待于我们不断尝试、反复思考与深入细化。这方面的常规是语文言语能力训练的日常化规定,是语文训练常规中的重点建设项目,是真正养成语文素养的最为根本的保证。这两个角度的常规构成了语文训练常规的全部内容,它既要求语文训练的日常化,又要求语文训练行为的规范化,两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获得。
  语文常规训练的机制建设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语文训练常规的内容明确之后,是否能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这又是对师生双方意志力的考验。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决不该疏忽》一文中说:“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的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一曝十寒,办法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巩固,养不成习惯。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地练,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纯熟,再也丢不了了,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了。”叶老特别强调了教师要对学生下督促的功夫。如何“督促”?我们认为需要从机制上进行保障:1、要建立训练常规的监督机制。这“督促”的功夫不能靠教师一人去下,而是要建立一套制度来约束学生,师生齐抓共管来保证常规的落实。2、要建立训练常规的激励机制。教师可以设计多种训练与反馈形式吸引学生,激发他们持久的兴趣,以兴趣来促进训练的持续。如书写训练,除了定时定量让学生坚持练下去以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读帖,分析比较字帖风格、用笔特点、结构特点;评字,分析得失,比较优劣,评定等级,并作展览;有条件的还可请来书法家作现场讲座,带学生去参观书法展。再如表达训练,教师可以准备一批时料或其他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话题,以论坛形式自由发表见解等等。
  教学是一项朴实的艺术,艺术的极致都是返璞归真。我们应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语文教学之路,不断完善语文训练常规,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努力让“语文训练常规”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永不言弃的经典策略。
  张战国,教师,现居浙江慈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