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语文课堂要做到五有

作者:张巧莲 张庆瑞




  一堂让学生如含甘饴,意犹未尽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魅力的。中学语文课堂的魅力与教师的“五有”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一、目中有学生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类发展史表明:生命质量的提升、社会文明的进步与优质教育成正比。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这就意味着教师的眼里要有学生。从笔者所观摩到的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公开课来看,许多语文教师并未真正做到这一点,他们或将讲台当作展示个人才华魅力的舞台,或为博得评委高分而使课堂形式华丽,缺失了魅力课堂应该具备的厚实的东西。老师眼中有学生的本意在于直面功利而又超越功利地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打底子,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老师眼里不仅要有学生,同时还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自我”。师生都是生命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体,在“新课程”这面镜子前,教师和学生一道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目中有学生的魅力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融洽”,课堂有一定的温度;教学环境应该是“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课堂有一定的亮度。身临此情此景,方能如沐春风;身临此等课堂,方觉魅力不凡。
  
  二、心中有文本
  
  语文的根本始终是“语”和“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诸种能力是语文课所应承载的责任和义务,“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理念,也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形态。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本,首先要熟稔文本并且用好文本。“用好文本”,意味着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文本,正确理解并运用文本进行教学,责无旁贷地凭借文本,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其次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文本的理解与处理融入个性化的东西,不囿于文本甚至超越文本,课堂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彰显教师教学个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个性魅力。
  
  三、教中有感情
  
  1.激情导入。
  比如:《安塞腰鼓》一文执教者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在黄土高原上一群舞着腰鼓由远而近的汉子,在铿锵的“隆隆”声中,教师充满激情的画外音:
  听,隆隆的腰鼓声响起来了;
  看,精壮的后生们向我们走来了……
  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说出来跟大家分享分享吧!
  这种充满激情的导入,学生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被感染、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自然高涨,看着一张张兴奋的脸蛋,高高举起的手臂,你能说这样的课堂缺乏魅力吗?
  2.浓情研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倾情投入,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在研读文本中,教师情、学生情、文本情、作者情,情情共振情情浓。
  比如:《安塞腰鼓》一文执教者在引领学生研读文本过程中,对作者由衷发出赞叹的“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伴以击桌的动作加深理解。起初学生有些因腼腆羞涩而不好意思击桌,读书声音小;有些因觉得好玩嬉笑而将桌子击得砰砰作响,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从重音、语气、语调、节奏、音高等方面去揣摩、领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在文本研读中慢慢地融入文本,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共鸣,进而达到忘我境界,课堂顿生无穷魅力。
  
  四、讲中有机智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小插曲”,令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面对这样的“小插曲”,如果教师或充耳不闻,或恼羞成怒,都将会使课堂教学黯然失色,魅力不存。
  课堂教学机智来自于教师个人的品德修养、文化素养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一个心胸宽阔、富有爱心、品德修养良好的教师,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课堂上的“小插曲”,放下师道尊严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理解并尊重学生。以自己丰厚的知识积累,较高的文化素养,轻松巧妙地应对意外“插曲”。
  在一次全县性优质课大赛活动中,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并不熟悉,学生来到多媒体教室,面对陌生的授课者,看到这么多陌生的听课教师,显得异常兴奋,上课铃响后,叽叽喳喳的吵闹声持续了将近一分钟之久。《安塞腰鼓》一文执教者始终面带微笑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待他们渐渐平息安静之后,开始了这堂课的开场白:
  孩子们,刚才你们的表现,让我感受到你们对陌生世界的新鲜和好奇,感受到你们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活泼和可爱。这何尝不是一种充满勃勃生机的艺术之美呢?现在,请同学们来欣赏另一种形式的美的艺术。(视频黄土高原上由远而近的陕北汉子舞动安赛腰鼓的画面)
  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几十双眼睛被画面紧紧吸引……教师凭着教学机智,随机应变,撇开心中预设的教案,使课堂流动“生成”的艺术魅力。
  
  五、课中有人文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语文课堂魅力必定要闪现人文的光辉。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刻意地追求所谓的“人文”,生怕评课教师指点自己理念落后,而将语文课上得“变了形”,失去了“语文味”。字词落实不了,文本研读不够,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整堂课给人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之感。那么,如何在魅力课堂中体现人文呢?
  人文在字词品味中体现:
  《山中访友》一文中第六段“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一句,授课教师紧扣“神秘”“另有”“仪式”等词语要求学生反复揣摩、品味、并说出揣摩、品味之后的感受。
  生1:“神秘”即不可预知。
  生2:是啊,作者在想:这是一片青翠的落叶,它为什么会过早坠落、英年早逝?
  生3:是啊,作者在想:这是一片枯叶,落在我的脚下,为什么这么巧合?
  生4:“另有”是指特有的生命意义。
  生5:“仪式”,这里是指作者心中的敬畏、肃穆。是心中的一种仪式。
  师:对了,正是可能出现的种种设想哪一种都不够确定,因此他对世间生命的不可知测心怀敬畏。所以,对世间万事万物,不但要入“我眼”,还要入“我心”,你多多用心去发现,你就有了多多的朋友。
  人文在段落研读中体现:
  以《山中访友》为例。执教者在让学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生1:我喜欢第三段中“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这样描写时间的句子我喜欢,它教我们珍惜时间、爱惜时间,获得人生启迪。
  生2:我喜欢第四段。这段对树和鸟以及树林的描写,充分调动了作者的想像和感受,手法奇特。如:他把与树、鸟们的相遇当成了有情趣的事,向它们表情,与它们呼应。整个描写充满了灵气,整个树林充满了灵性,让我也爱上了这些朋友。教我们亲近自然、热爱树林,不破坏树林。
  人文在语文活动中体现:
  《山中访友》一文执教者在课堂拓展练习这一教学环节中,有意将学生的眼光引向对周围事物的体察。要求学生写一段文字。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跟着作者到“山中访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只要“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走进山林,那“山中的众朋友”就会一个个向你走来,与你互诉心声。这种童话般的世界,需要我们用心体验并用生花妙笔描绘出来。同学们能学习,善思考;懂积累,会运用。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营造出自己美妙的“童话世界”。现在,请拿起你的笔仿写一篇《校中访友》。
  由于有阅教学作基础,加上教师真诚的表扬与鼓励,孩子们愉快地提起了手中的笔……
  学生在语文写作活动中,物我两忘,完全融入到自己的想象之中,融入到校园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之中,达到了辛弃疾所谓的“我看青山多妖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的境界。人文素养在语文写作实践活动中得以提升。
  张巧莲,江西泰和县教研室教研员;张庆瑞,江西泰和县栖龙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