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心智训练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黄小芬




  心智训练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经生根发芽了,并且在现代的学校教育活动中也不断地被表现出来。公元前4世纪的柏拉图曾经说过,在数学或哲学中的心智训练是一个人参与公共事物的最好准备。一个人的大脑得到训练,智慧得到发展,就使得他有能力解决各种问题。心智理论者认为,学习是训练和发展心智的基本过程,相应地,学习变成了各种心智能力,如想象力、记忆力、意志力、道德和思维的内部发展的过程。
  
  一、心智训练理论的观点体现
  
  1、心智训练理论提出的心智涵义。
  心智的实体是独立的、非物质性的、和人类的物质属性相平行的。它有自己的本质属性,用它自己独特的方式运作。而且,在人类的二元概念——心智和身体中占有主导地位。自然物质像岩石、建筑、植物、动物等有它们的特点,如时空的拓展、长度、宽度、厚度或质量。相比之下,心智物质没有长度、宽度、厚度或质量等这些特征。但它们也是真实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被看作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然而,身体和心智大脑有各自不同的本质特点,它们之间不存在共同的特征。
  2、心智训练的中心观点。
  根据“心智训练”的学说,人是积极的理性的动物,要么性本恶,要么是中性的。教育就是训练心智大脑的过程,而心智大脑是作为人的最本质的部分。学说认为在训练的过程中,人的心智能力被加强和提高了。就像锻炼人的臂膀会发展二头肌的强健的肌肉一样,心智的训练会使人更有力量。
  心智训练的中心观点是:大脑被想象成一种非物质的物质,如果不去训练使用,就始终处于睡眠状态。心智能力如记忆力、注意力、推理能力和意志力都是“大脑的肌肉”。就像生理学中提到的人的肌肉一样,必须通过锻炼才能增强肌肉力量。在足够的锻炼以后,肌肉就可以自动地进行各种操作。因而,学习就是一种锻炼和加强心智能力的活动,这些能力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智力行为。
  3、心智训练学说提出教育的最高价值。
  任何学习目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们对学生心智大脑的训练而产生的影响,他们确信即使学生已经忘记了所有的学习材料,那些影响依然存在。另外他们认为教育的最高价值是它对解放自我、实现自由的影响。实现解放自我的教育可以使我们能够准备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更重要的是还使我们准备好能够独立地生存。心智训练理论的当代代言人柯纳(James D.Koemer)写道:“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的心智、意愿和道德能够和谐地发展,以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内在的力量,肩负起作为公民的各项责任。”
  
  二、心智训练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
  
  1、学会做人——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学会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杰出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他想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心智训练理论至少有两种取向:古典人文主义取向和官能心理学的取向。发源于古希腊的古典人文主义的基本假设是人类的心智是和其周围环境紧密联系的。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次,我布置的主题内容是“讲一讲你心目中的爱国英雄”。学生回去收集了资料,在班会课上踊跃发言。讲了岳飞、林则徐、戚继光、林祥谦、冯子材、邓世昌等故事。当学生讲到林祥谦英勇就义时:“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当学生讲到冯子材70岁高龄奋勇杀敌;邓世昌义愤填膺怒撞“吉野”;岳飞的《满江红》时……历史上千千万万个英雄人物,面对死亡显示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他们的革命精神,使同学们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这时,我就用激昂的情绪和充满感情的语言去感染教育学生,更深地激发起他们对英雄人物的深深热爱。引起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观。
  2、学会生存——教育的核心
  学会生存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要求。21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要生存必须要学会竞争。只有具有竞争意识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求得一个较为满意的生存状态。所以,教育应该让学生认识竞争的规律,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培养他们承受竞争压力的心理耐力。在教育中,我通过各类竞赛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求得生存,在竞争中才能求得发展。
  官能心理学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寻找一些心智练习的任务,最有效地训练各种能力。于是,我往往刻意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稍难的作业或任务,如社会调查或小论文等,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并规定完成任务后折成分数计入期末考核成绩中。由于这一规定,许多学生为了争取更好的分数,不得不强迫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有的学生的论文在市级获奖。这一做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意志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合作关系”,为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会思维——教育的飞跃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而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辨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教育的主旋律。
  我利用班会课,采用小品、演讲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小品《谁动了我的奶酪》描写了奶酪突然不见了,两只小老鼠(学生扮演)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出去找寻,并很快就得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学生扮演)却茫然失措。学生分角色扮演,把小老鼠的勇敢与小矮人的手足无措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境下,我告诉学生当今的世界是个快速、多变的时代,当危机来临时,你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会回答:“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做一个勇于接受挑战的人,以自身的坚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获得成功。”小老鼠的执著,小老鼠的坚定,让孩子从此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
  在教育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诸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概括法、分类法等,结合有关知识的讲授教给学生。诚如赞科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著名教育家史家康内尔在《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中说:“进入20世纪以来,课堂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它开始被看作智力训练的源泉。”课堂该怎样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改革,已成为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我们教师肩负的重任不仅仅是把课堂变成智力训练的源泉,更要把学生培养成符合21世纪素质要求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美] Morris L.Bigge,Samuel.Shermis 著:《写给教师的学习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
  2、《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
  黄小芬,教师,现居浙江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