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作者:彭金燕 方 成




  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学生与课文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它是培养学生语文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它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教学时,抓住“阅读”这一契机,实践“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不过,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误区。集中表现在阅读教学中不分对象、不顾实际地陶醉于教学创新中。他们追求教学形式的华美,他们追求气氛的热烈,他们陶醉于自己挥洒自如的教学舞步之中,却忽略了自己的表演对象——学生,成了一个背对观众的舞者,即使舞姿再美妙,其神韵都难于让观众领略到位。
  具体表现在:
  
  一、朗读:盲目或轻视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激起自己对作品鲜明的“内心视象”,实现“学生与作品”、“学生与作家”的真正对话。于是,安排学生听录音一遍,自读一遍,范读一遍,分角色朗读一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话虽如此,可如果每次阅读没有目标,学生岂不变成无头的苍蝇吗?笔者听过这么一堂课:教学纪伯伦的《组歌》,教师先安排听录音,感知朗读的节奏美,接着学生自读,后分男女两队竞赛朗读。朗读形式不少,朗读目的何在呢?若是为了读出其音韵美,笔者听来听去,反倒没听出这“美”,只听见教师频频点头说:“不错,不错。”一篇如此优美的散文诗,读得既没重音,又没停顿;既无轻重缓急,又无抑扬顿挫,能说“不错”吗?如此盲目的朗读,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朗读形式很多,但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因此,朗读可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阅读”,可为了“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可为“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但都应当实现阅读的目标。
  同时,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轻视朗读的现象。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一堂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但就是听不到琅琅书声。一节课下来,学生连一些短短的句子都读不顺,文章读得结结巴巴。学生朗读如此生硬,如何能准确地感知内容?如何能感悟主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故而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二、讨论:仓促或无组织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广泛讨论,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是,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待学生初步感知内容后,马上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不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不开动脑筋,也没有时间思考。同时,在讨论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分组讨论无明确分工,没有组织发言的组长,没有记录员,没有中心发言人。这样就导致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同学在学习,多数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这样的讨论从场面上看颇为热闹,听课的教师也会赞上一句“气氛好,学生的参与面大”。但笔者听了之后,总觉得课堂热闹有余,效果甚微。讨论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此讨论,完全是一种自由放任的形式,是无法实现讨论的目标。
  笔者认为,合作讨论时必先明确分工,这样会激起他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这样就可加强思维习惯的训练,进而提高其能力。
  
  三、课堂:极力包装
  
  时代进步,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多媒体”飞入千校万室。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因其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特点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气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丰富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我们的宗旨应该是为了教学而用多媒体,切不可变成为了用多媒体而教学。而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却是:为了追求课件的高质量,各种手段技术无所不用其极,有漂亮的画面还不够,还加上了动听的音乐,更有甚者,再加上逼真的音效、华丽的视频动画。真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课件还是迪斯尼动画大片。这样的后果恰恰是本末倒置,使得学生过于关注这些与教学关系不太大的内容而忽略了教学内容本身。我们知道,语文能力的提高只能依靠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这个过程只能依靠学生主动完成,任何技术与手段都无法替代它。那么这些精心制作的华丽的课件所起的作用就非常有限了。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安塞腰鼓》,先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导入新课;接着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之后一边播放腰鼓表演一边让学生自己表演,并小组合作谈感受;尔后挑四男四女打腰鼓比赛,接着用多媒体展示腰鼓在亚运会上的实况场面;最后,用10分钟时间分析课文,课件展示教学目标与课文小结。多媒体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并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其实文字本身也有这种魅力。安塞腰鼓的魅力就在字里行间,读进去自感觉到那惊心动魄的力量。但是我们的学生只能看看热闹,却不能在画面里领略那生命的张力,更无法体会排比的妙处。我们的一些教师宁愿花大量的精力查动画,做课件,而不愿查查教学资料;宁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表演,也不让学生实践与文章的对话。这是哗众取宠,这是盲目的“包装”。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以“包装”为辅,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即在保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与培养的前提下,追求教学手段与形式的多样。
  
  四、理念:过渡重视主体
  
  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于是,一些教师经过一番思考有了新的认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完全由学生听之任之。一位教师执教《雷电颂》,导入新课后安排学生分组学习,质疑释疑。一场轰轰烈烈的主体学习开始实行了。25分钟后教师询问有哪些未解之疑,后与学生一起释疑。忙忙闹闹一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笔者听后,甚是迷惑。阅读教学要有目标,有重点,学生自主学习须有中心,这样学生才有所获。
  阅读教学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指挥棒,一个乐队就成了乌合之众;而语文课堂没有了教师的引导,教学就成了“放羊”。故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并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重难点展开思考、讨论、探究。这才是真正地还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标和新理念的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呈多元化,课堂充满活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是非常可喜的。但“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积极地探索,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走进新课程。
  彭金燕,方成,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