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谨防把语文上成半截子课

作者:姚萍萍




  近几年来听的语文课,包括各级的教学大赛、研究课、观摩课,有几百节之多,可是,其中“半截子语文课”居多。何谓“半截子语文课”?让我们大家来见识见识它的模样吧。
  下面是《散步》的案例(提纲):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1、文章写的什么内容?
  2、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的?
  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后,全班讨论:
  1、文章所表现的亲情体现在哪些地方?
  2、文章的结尾如何理解?
  3、哪一段最能体现出“我”的责任感?
  4、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总结全文内容后,朗读课文,之后向课外延伸,讨论:
  1、你知道哪些有关亲情的名言?
  2、你知道哪些关于亲情的作品和故事?
  3、教师推荐课外阅读文章。
  这节课从头至尾,除了那一点修辞方法是语文知识外,教师引导学生研究的全是文章的内容。这样一篇从立意到表达都极具特点的精彩散文,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无非是“‘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这样一个镜头。其余还有什么呢?没有了。
  现在的许多语文课都是这样的。讲说明文就是“说明文内容+说明方法”;讲论说文就是“论点+论证方法和结论”;讲小说就是“主题+故事情节+描写”等等。教《食物从哪里来》,那些“自养”、“异养”、“食物链”等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令生物老师吃惊。但是,为什么先说能量,再说取食,最后说农业;为什么先说自养,再说异养;文中的句式变化、语言的运用等等却很少涉及,这与生物课有什么不同?教《热爱生命》,便以热爱生命为话题讨论:为什么要热爱生命?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讲《老王》,便讲老王的善良以及善良的表现,让教思想品德课的老师窃窃私语:原来语文课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差不多呀!
  像这样的只讲文章内容的语文课我们就把它叫做“半截子语文课”。其特点是,只解决了文章“写什么”的问题,“半截子语文课”仅是个方便的说法,究其原因,还不能算作是语文课。因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生物和政治等学科也是讲文章所承载的内容的。
  那么,“整个儿的语文课”是个什么样子的呢?不妨让我们先看看下面的几个教学片断。
  A、郑桂华老师的《散步》教学片断:
  师:如果需要向别人强调散步的人员,你会怎么说?
  生:“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去散步。
  师:作者怎么写的?
  生:“我”、“我”的妈妈、“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这样写与前面的一种比较起来读读看,看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课文中的很庄重,很严肃。
  师:对,把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当做很重大的事来写,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叫做“举轻若重”。
  教者抓住了人称表达的细微差别,让学生感受到了庄重和严肃。
  B、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什么?
  生:(齐声)君。
  师:那么智叟称愚公——
  生:(齐声)汝。
  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吗?
  生:“君”表示很尊敬;“汝”表示很不客气。
  师:嗯,很好!我再把这个“汝”字简单地讲一讲。长辈对小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一般都用“汝”字。平辈之间用“汝”,就是有些看不起的意思。智叟叫愚公为什么用“汝”字啊?
  生:表示智叟很看不起愚公,因为他觉得愚公太笨。
  钱梦龙老师紧紧抓住了两个词语引领学生理解智叟对愚公的态度。
  C、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的另一个教学片断:
  师: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话一起读一遍,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的?
  生:智叟讲愚公很笨,太不聪明了。可愚公的妻子却没有这样讲。
  师:你再说说看,智叟讲的这个句子是怎样组织的?
  生:是倒装句。
  师:那么,不倒装该怎么说呢?
  生:汝之不惠甚矣。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倒装吗?
  生:这样就强调了愚公的不聪明。
  师:对!把“甚矣”这个表示程度的副词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这样的话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的。
  通常的教学讲到这里,教师将翻译过来,说说倒装句的特点,就算完了。很少有人问:“你知道为什么要倒装吗?”其实,学生弄明白了“为什么要倒装”,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是“强调了愚公的不聪明”。由此可见,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熏陶,尽在学生对句子表达特点的探究之中。
  D、宁鸿彬老师教《中国石拱桥》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篇课文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赵州桥,一个是卢沟桥。为什么举两个,而不举一个或三个呢?经过学生深入的阅读和充分地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因为赵州桥代表的是独拱石桥,而卢沟桥代表的是联拱石桥,独拱和联拱是中国石拱桥的两种类型,所以举了两个例子。如果只举一个例子,就缺少了一个类型;如果举了三个例子,就是多余的了。
  我看过许多的《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其重点大都是引导学生弄清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上成了关于中国石拱桥的知识课,宁鸿彬老师的课,可以使学生明白,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时,举几个例子和说明对象存在几个类别是相应的。这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
  上述四种课就是“整个儿的语文课”的例子。其特点就是张志公先生说的,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儿。就是通过弄清语文的形式,理解文章的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为什么用这种语文形式表达这个内容。即:语文形式——文章内容——语文形式。这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半截子语文课”呢?笔者认为,除了教材练习题的设计和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中的设题的偏差误导之外,主要还是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认识有误区,即讲语文就是要讲清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种认识真的差矣!
  按照文章学家程福宁先生的说法,有两种阅读,一种是文章的阅读,一种是语文的阅读。“文章阅读是以汲取思想为目的的阅读;语文阅读是旨在凭借文章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的阅读。文章阅读是语文阅读的终极目的,但却不是语文性阅读的实现目的。”语文阅读跟文章阅读的根本区别是:语文阅读,目的在于弄清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而文章的阅读,目的在于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语文课应该是语文的阅读。“半截子语文课”其实是在“文章阅读”里打转转,离“语文阅读”还有一步之遥。
  要跨过这“一步之遥”,必须解决“着眼点”的问题。语文课应该着眼在哪里呢?让我们回顾一下叶圣陶先生的论述,他说:“一篇《项羽本纪》,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读英文的人,如果读了《龟兔竞走》,只记得兔怎样自负,龟怎样努力,结果兔怎样失败,龟怎样胜利等的故事内容,而不记得那课文里的生字、难句,以及向来所谓碰到过的文章上的某种方式,那么他等于在听讲龟兔竞走的故事,并不在学习英文。故事是听不完的,学习英文才是目的。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找,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半截子语文课”“只在内容上去寻找”,忙忙碌碌,热热闹闹,语文形式却躺在那里无所事事地休息。如教《老王》,从头至尾都在研究老王的善和“我”的善,根本不顾及文章的表达形式。课后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写老王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学生们摇摇头。鲁迅说,已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怎样写,教师却让“怎么写”闲置起来,学生还学什么?“半截子语文课”过多,恐怕是语文教学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着眼于形式方面”,还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一个词而不用那一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把两者分开来讲,这一堂讲思想内容,另一堂专门讲语言;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堂课才算成功。”这段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如何操作?前面讲的四个例子就是明确的答案。
  姚萍萍,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