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语文教学还应倡导文道合一

作者:郭小娟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文学可以塑造人,改造人,象通过琢磨把普通的玉石制成玉器一样,通过文学教育,可以把庸人变成知名之士。针对文学的教育功用和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培养真善美的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就有关文道结合的方式方法等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予阐述,见笑于方家。
  
  一、掌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发挥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谋求文道结合的最佳方式。
  
  1、语文教学中有两种倾向必须禁止:一是单纯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一是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而不顾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目的。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把握这一点,领会教材的德育体系,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要求尽其自然,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语文教师在上政治课的感觉。教学中以期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如导课时渗透,分析人物时渗透,探讨主题时渗透等等,环节很多,手法也因人而异。重要的衡量手段就是看你是在“渗透”,还是在“硬套”。《辞海》解释“渗透”时说:渗透是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理解词义,似有一种“暗渡陈仓”的意味。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时所要贯彻的也正是这一点。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授业固然重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更重要。“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知道人、了解人,最后达到热爱人这一目的”(陈思和语)。语文教学具有形象性,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之一。语文教学过程中分析文学内容时容易上得生动,学生乐听易懂,而贯彻德育时就往往是单纯的说教,招引学生的反感。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孤立德育内容,不向学生提出应该怎样而不能这样等问题,而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形象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贯彻文道结合的精神。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开展多种多样灵活的语文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道德情操很有好处。
  1、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意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的每篇稿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用时虽少,但它重在日积月累。每日三言两语的思想教育,积累起来,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不无好处。
  2、加强日记的沟通效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对于中学生,要求一周三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辅助手段,同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我钟情于日记,把它当作一条联结师生情感的金色桥梁。寒假要学生写日记,军训要学生写日记,并进行评比,择优展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极其显赫,它综合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德育水平。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启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能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思想教育。例如《变化就在我身边》、《功到自然成》、《“为学”读后感》、《清流与活源》等话题作文,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情感及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的材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对此作出具体体验、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的结合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能更加贴近学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效果也就更明显。
  郭小娟,教师,现居湖北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