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语文教学应回归本色

作者:崔雪琴




  开展探究性学习,真正实现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正是语文本色的回归。我在教学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项链》一文后,受益非浅。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朗读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内容。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是一种以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理解文意为目的的综合性阅读。朱自清先生也曾深有感触地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获得的一半在声音里头。”前人这些学习经验都强调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用心地朗读,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情感才会被唤醒,阅读者也才会产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领略到文章语言、思想、艺术的魅力。毫不夸张地说,一堂精彩的语文教学,应该是由“读”开始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潜心朗读,“读”出人物的背景,“读”出人物的身份,“读”出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情节的发展,“读”出作品的语言、思想魅力……直到学生从神态到声音与文章内容生成一种恰切和谐的韵味来为止。然后,分角色朗读,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去真切地展现作品内容。可以说,“读”是对文章“循其当然”、“神而明之”的重要方式,是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感的重要途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创造性的语文感知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二、从讨论入手,研读、鉴赏作品,感悟文章魅力。
  
  丰富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对话性、民主性、深刻性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的独立的个体存在,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不同的见解。教学中,我们应该珍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独特感受,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对话的形式与他们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验、感悟、评价带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出现丰富多彩的多元景象。教学中,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
  1、你认为本文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2、谈谈你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3、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先介绍路瓦栽夫人的生活背景?这和主题有什么关系?
  4、你认为丢失项链对路瓦栽夫人来说究竟是件好事还是坏事?
  5、你最欣赏这篇小说的哪些方面?
  因为学生对课文都有充分的阅读,所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就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个个都有自己的见解,语言的交锋,激情的碰撞,创造的迸发,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充分体现了语文有个性、有人性、有生气的特色。
  
  三、从联想入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项链》一文最令人称绝的是他出乎意料的结尾,路瓦栽夫人历尽十年辛酸赔付的却是条价值五百法朗的假项链,赔的应该,还不是真悲,赔得冤枉,赔得后悔莫及,才是真正的最大悲剧。这一巧妙的结尾,言犹尽,意无穷,令人深思。对此,我要求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1、假如路瓦栽夫人没有丢失项链,结果将会怎样发展?
  2、结尾路瓦栽夫人知道项链是假的以后,故事会如何发展?
  训练中学生都能准确地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生活背景,根据情节的发展进行合情合理的描述,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都很精彩。最后,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交流、点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次成功的教学实践,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蕴藏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其飞扬的灵性也是多姿多彩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此刻,我对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有了更深的体会。
  教学是一种艺术,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们不满足于现状,不停地向前走,课堂也许就会因为这多走的一步而更具活力,更具思维的灵性,更具人文的光辉,从而将语文教育塑造成一种十分愉快的有趣的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让每一篇课文都有更加丰富的理解,更富有文学本身的美感,回归到语文本色。
  崔雪琴,教师,现居湖北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