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登高》思想主旨解读

作者:王儒彦




  《登高》是杜甫一首有名的七言律诗,是诗人五十六岁流离到夔州时,重阳登高,面对深秋景色忧国思家,感时伤怀而作,因其雄浑悲凉的意境,工整齐协的格律而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诗首联由描写深秋登高所见的江天景色开始,诗人独自登上白帝城,极目四望,看到的是孤清的水中小洲,盘旋江上的水鸟;听到的是深山中的猿啸长鸣,哀绵不绝。这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广阔的清秋图,在众多景物中突出了作者“独”的心境:茫茫水中的孤洲,急风之下回旋而飞的鸟,一个“哀”字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心境,一个“回”字蕴含了思家的惆怅。诗人开篇就定下了沉郁悲凉之基调。
  颔联对仗极其工整,落叶迎风纷纷而下,长江巨浪滚滚而至,给我们一种雄浑壮阔之感。而且“无边”与“不尽”相对应,两个形容词就把我们的视野一下子打开了,仰视山上的落木,俯览眼下的滔滔江水,浑成江天空阔的境界,接着“萧萧”和“滚滚”都是叠字”既表现出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作,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语义的丰富性就是中国语言的魅力;最后用“下”和“来”表示出一种动态的气势不可阻挡。前四句是比较客观的景色描写,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滚滚不息的江水,纷至而落的秋叶,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运动,而清渚、白沙、飞鸟和哀猿又让我们从无尽的生命运动中感受到时光已逝,无法阻挡的无奈。虽然诗人没有直接用“悲秋”,可是我们从字里行间,从这些标志季节的景物中读到了诗人的这种特殊的情感。
  颈联从前面的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情上。诗人漂泊万里,身居异乡,而且病痛缠身,今日独自一人登上高台,面对如此萧杀的秋景,更觉心中悲凉。中国古代诗词一直有悲秋的说法,这是文人不自觉产生的一种情感,加上诗人又是离家万里,一生多病,难免心中凄凄。“万里”表示地远,是空间的遥远,而“百年”是一生的意思,表示时间的久长,时间和空间的对应,都表达了诗人回望一生,满心疲惫;“悲秋”是说时节的凄清,而相对应的是“多病”,表现自己身体的不好,由景及人都是一个“悲”字;“常作客”和“独登台”都是对孤身一人,常年羁旅他乡的写照。就这两句短短十四个字,把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羁旅生活给概括出来了,同时将这种感情用精确的对偶表达,可见其艺术性,一个“悲”字蕴含了诗人的一生,也是通贯全诗的情感。
  尾联转入对身边琐事的哀叹:艰难时世,生活困苦,面对如霜般日益增多的鬓发而愤恨,想借杯浊酒消愁,却因为身体多病不得不停下放在嘴边的酒杯。诗人不止在抒发一己的孤寂落寞,而是在“艰难苦恨”中寄托了对民生艰辛生活的关注,对社会动荡不安的忧思,这些更加重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沉重。从“霜鬓”“浊酒杯”这些意象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诗人所谓的“艰难苦恨”和“潦倒”的悲寂清苦,全诗就是在这种沉郁之中收尾。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这首七律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首先是内容上的“沉郁”,《登高》的“艰难苦恨”四个字,包含着丰厚的思想内涵,个人的身居异乡的羁旅情思与深沉的爱国情感相互融合,体现出蕴意深厚的感情。其次是情感上的回旋起伏,诗人悲凉落寞的秋思不是一下子就平铺直叙到读者面前,而是先由一幅江天飞鸟图给读者造成感觉上的孤独之感,既而通过萧萧落叶,滚滚江水,将感情由孤独转向悲壮,最后将潦倒穷困,爱国思家的感情由身边的琐碎之事“停酒杯”表达出来。杜甫内容和情感上的深厚凝重,是通过节奏的起伏婉转,音调的抑扬顿挫得以表达的。比如诗歌中叠字的运用,而且语言极为凝练,对仗工整,对色彩的描述和动词的运用都很贴切。正是沉郁和顿挫相互结合,相互融合又不露痕迹,才使得杜甫的诗歌具有那么高的审美价值。
  王儒彦,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