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写作的宏大叙事话语解构与新质话语萌生

作者:陶 陶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受到全球文化的影响,加之我国意识形态的改善,权力话语,不再那么坚挺绝对地制约着和附庸现代教育理念,写作教学思想指导也相对宽松一些,尤其是受到当代文学的影响,大中学生首先突破主流话语约束,常常以非主流事件来改写“元话语”,并以夸张、变形的虚构来消解元叙事,学生正以自己的评价观念和话语方式对某些历史事件或已在发生的历史事实,以及过去的历史叙事的重新陈说、讲述,或再度进行话说,以此来反叛父辈的传统价值观,同时又不满意于学校制度下的宏大叙事话语规范,因而改写、解构或颠覆既往话语特定的价值与意义。写作宏大叙事话语的解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对传统的叙事经典文本的解构式阐释、书写;其二是对过去历史事件上,某个故事模式,乃至泛英雄的质疑;其三是对正在发生事件进行有别于主流话语意识的零度书写;其四是由经典文本的现代接受,形成反讽评价。下面以笔者近年来关注一些著名的大学、中学的写作状态,以及研究上海《萌芽》举办的全国新概念写作大赛有关作品集《新概念作文大赛》(1-5集)、《胡国华教学作文选》中的内容为个案,探究大中学写作的宏大叙事话语的解构与新质话语萌生的一些基本倾向。
  一、写作叙事话语对传统经典文本的解构性阐释与重新书写。而今学生写作叙事话语并不完全听命于教师的权力话语的指令,他们从有限的经典文本中读出了自己的心悟、心解,他们从当代文艺最新成果中找到一扇窗口,诸如现代诗、先锋小说、文化散文、新历史主义、女权书写、另类身体写作、流行音乐、网络文化,给他们找到一种探究人生、未来、过去、自身、他人的一种切入方式,从而展示了一种富有创造性,又极具反叛性的精神。他们对典范文本模式的解构,显示出新一代的青少年想建构一种自为的话语评价方式。他们对屈原话语模式、杨朔话语模式、刘白羽话语模式、高尔基话语模式等经典文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再度书写,荆门龙泉中学有一学生对屈原《离骚》、《涉江》作了一个全新的解构,形成了一种新的话语文本即《涉江新编》,作者针对原话语模式即爱国不同污——忠君——死谏——困惑不解——以死明志思维模式进行了反思解构,形成了一种新的爱国话语范式:爱国——不同污——游刃于恶势之间——忠国善谏——善谏不成远走秦国——以秦武威联楚文明——统一大国、整合小国——更大的爱国爱民。由这个新的话语范式可以解构屈原式的狭隘的以身殉国、国破人亡的悲剧话语范式,而以大国的情怀爱国,则国民双赢,文武兼治,相得益彰。由这个新文本的话语范式可以看出青年一代人对爱国话语的一种全新理解,却并非否定屈原精神,而是对前辈诗人的一种价值观的审视、反叛,显示出独立思考探究人生和社会的独立品格。
  二、对过去历史事件,某个故事模式,乃至泛英雄的质疑与解构。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在宏大叙事话语中往往以某种貌似正统的方式掩盖了它的真理性,而我们的年轻学子却从新的视点或材料对其进行了质疑解构,我们的主流话语,比如历史教科书中对农民起义,对民族英雄的狭隘话语书写,其实有许多可疑之处,不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英雄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洪秀全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果真是乌托邦理想》,该文以详实的材料对太平天国给民族的经济、文化、秩序带来灾害大于功绩的事实,反思了对历史的认识方法对英雄史观的绝对化,从一个新的视角阐释了这一历史事件得失的历史教训。在一般写作宏大叙事话语中,英雄事迹往往是高大全的完人,英雄有唤醒一代人、塑造一代人的灵魂的作用,然而事实上,许多英雄都是经过媒体包装,或大或小,或红或紫,在新一代写作者视域中却产生深思。北京有位学生写道《××日记全部出自英雄之手么?》,这篇文章针对日记中严密的思维,极富有诗意的语言,以及散发出哲学般思辨的文句,他认为即使是受过大学教育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写出来,其文本中主体的哲学头脑不亚于一个思想家,何况一个初小文化程度的人能写得出。可见,现代青年的独立思考,探究真理的勇气是何等可敬。反观自我,我们自己的思想却老了。
  三、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有别于主流话语的零度书写。对现存秩序中发生的许多事件,我们的学生并不是根据老师的规定去思考、去抒写。武汉某重点中学教师在教师节之时要求学生写一组教师的文章,而许多学生却写出了零距离审师的文章。其中有一位叫彭丹的学生写了一篇《老师啊,忙呀忙为谁忙!》却一反贯常话语规范,对许多甘为人梯的老师,为了自己的荣誉、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前途在牺牲学生的身心、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牺牲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另一面形象,让这位老师看了以后沉思不已。对于官本位,对于人民公仆,我们的学生在他们的写作中也有独到的视角,华师一附中有位叫王博的学生写过一篇叫《父亲在我心中》的文章,文中写到自己从小对他的父亲敬爱有加,长大后,进了中学,时时感到自己和同学的距离疏远了,原来他发现自己经常不自觉在同学面前流露了一种说不出的干部子弟的优越感,而原来这个优越感却是父亲感染给他的,于是他开始研究反思父亲,认为父亲上班打电话,下班搓麻将,节日到处玩,出差到处游,这一切都是父亲当了一个相当级别干部带来的。他的父亲不读书,不研究工作,成天研究关系学,研究烟酒,研究利益得失,不知道他给社会作了些什么,如果我们社会的许多人都像父亲一样,成天晃悠悠,社会还能前进么,进而他提出官吏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的设想。他的审人情结是经过反思而产生的,展示了青年学生的批判精神。
  四、由经典文本接受所形成的反讽话语。许多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对经典名著的认识有了全新的话语价值取向。笔者在湖北著名中学里看到许多这类写作文章。比如《雷雨新编》、《白毛女新传》、《高老头的出国》、《佛来思节夫人后半生》、《羊脂球到哪里去了》、《闰土的超生游击队》、《梁生宝的后代》、《赠给叔叔伯伯们》、《我是春天一只甲壳虫》。现代人的思考和价值取向,由这种思考表现出一种黑色幽默,一种反讽。经典文本描述和展示的是过去的历史,它的经典型无庸置疑,但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落后性,没有全人类的观念。在时代发生转型的新时代,学生的写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典文本中的生活画面,在现存的社会中或以复制或以翻新,或以更加极端的方式出现。在武昌某中学有一篇《陈白露小姐抢滩来了》的学生文章,此文对曹禺的名篇《日出》作了一种反讽的话语建构,描述和分析了现实中的陈白露们的生活,比之于过去的陈白露的生活更现代、更超前,也更具有腐蚀性。广东海口中学有位叫金明的女学生写有《白毛女后传》,完全消解了原著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作者以现代女性利己主义消解女性人格尊严,是一篇值得深思的文本。这种消解、反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少年对现代女性的理解,从人性深层心理认识人性恶及其转化的深刻性,较之过去的那种以简单的阶级关系来建构叙事话语要更加耐人寻思。将内容以现代灰色休闲生活的现象与前人争自由,与对手斗争的豪情形成一种隐喻,一种反讽,反映出今天某些社会现象是多么严重。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必然存在,作者在这里非常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态度。可见,现实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的存在。学生写作叙事话语对经典的解构的案例还很多,由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现代青少年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分析、研究、认识生活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他们的写作教师,他们已不再严格遵循宏大叙事话语限制,一种有别于20世纪的宏大叙事话语的新质话语正在他们手中萌生。尽管新一轮课改理论已超越了过去的那种泛意识形态化,但在新的课改教材中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宏大叙事话语的贯性或习惯。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全新的写作叙事话语将彻底解构有悖于人文教育的宏大叙事话语,形成一种全新的写作话语秩序,这是我们翘首以待的。
  陶陶,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