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之中

作者:杜巧苓




  一位名人说过,文字的美源自灵魂的美,源自思想的闪光。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越来越潜心于美的追求。由此可见,美育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有重要意义,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又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学生学习目标,因此,追求课内外沟通,追求生活、做人和语文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学境界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怎样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之中呢?
  
  一、善于从社会生活中发现美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中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社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天地。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的意识,要让他们懂得,美的心理环境比美的物质环境更重要,诸如融洽的师生关系,友好的同窗之谊,会给人一种愉快,促人上进的情绪。因此,要让学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闪光点”,于细微处见精神。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要告诉学生,真正爱美的人,首先要塑造自己的心灵美。如果我们每天用心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从心底深处去欣赏和赞美别人,那么你就会发现,你跟谁都合得来,生活中处处有美,时时有美。这样,一些优秀的作文及日记就会产生,美的思想,美的语言就会流露于小作者的笔端。
  
  二、善于从自然环境中捕捉美
  
  一位作家写道:“我曾触动一片嫩叶,碰它一碰,我感觉到,它痛了。”他能体察到叶的感情,似乎树叶是他相知相识的同类。由此可见,世界上缺乏的不是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看一棵树,看花,看叶,看枝干,只要你带着欣赏的眼光,带着审美的心情,总能在一棵极普通的树上发现出美来。大自然是千姿百态的,只要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去感知,定会写出优美的作品。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惠是有声有色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使人赏心悦目;春花、夏雨、秋虫、冬雪又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一些诸如水源污染、大气污染、白色垃圾污染问题又带给我们深深的忧虑。一个醒目的问题摆在了中学生面前:地球是世界万物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何与大自然友好地相处?当我把这些自然与环境问题贯穿于学生之中时,一篇篇优秀的作品诞生了:《放飞》、《流泪的小河》;甚至出现了科幻作品《小鸟迁居记》、《今夜有急诊》、《春归花果山》等,呼吁人类觉醒,呼吁人类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自此,同学们自觉地清除白色垃圾,爱护花草树木,与益鸟为友已蔚然成风。这样,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界中的美是具体可感的,它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陶冶人的性格,激发爱国热情。
  
  三、善于从教材中挖掘美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以情感朗读和分析课文,首先带给学生听觉上的美感。优美的朗读,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并因此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如讲冰心的《观舞记》一文,就需要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佳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与心灵的狂欢,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要选取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情境想象,考虑好富有启发性的导语,使学生做到多见而识之,情动而辞发,即作文有感而发。再比如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作者选取“背影”这个角度,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表现父爱子,子爱父之情。教师要适时点拨:歌颂父亲,一般都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那么,这篇文章的感人力量却从何而来呢?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挖掘文章的意境美,让学生懂得,完美个性,健康人格,是我们理应追求的境界。这样,在课后练笔中,同学们都能写出自己父亲的可敬之处,并且文笔细腻,感情升华。
  美育教育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情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内在情感。有了这种情感,才能在作文教学中把材料加工,整理合成新的东西,通过合理想象,产生美感,产生情感交流,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杜巧苓,教师,现居河北河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