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对话阅读教学法让生命更灵动
作者:唐丽丽
一、阅读活动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
高中语文阅读篇目的选择具有浓厚的人文性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有极高品位的文本。比如莎士比亚、雨果、歌德、列夫·托尔斯泰、庄子、李白、杜甫、鲁迅等,他们的作品都谱写的是人类生存共同的命运。而真正的阅读,首先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文本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最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主要源泉。文以载道,它们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周作人曾引用《诗经》中的《风雨》三章来描述他挑灯夜读时,由“风雨凄凄”、积郁成病到“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心境的变化,并且说“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见的时候颇少,但是书册上的故人则又殊不少,此随时可晤对也”。他说“翻开书画,得听一夕的话”,实在是大可喜的人生快事。朱光潜在一篇论陶渊明的文章里,对陶诗“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作了这样的阐释与发挥:读书就是“打破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以发现“可‘尚友’的古人”,借“遗烈”的英魂使自己“感发兴起”,读书的过程也是“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周、朱二位的读书体验实际上就是与文本作者在进行心灵的对话。读书的奇妙之处,正在于它可以自由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与千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友人进行对话,这种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心灵的对话与撞击,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与对话层次越高的文本作者晤对,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也就越高。这样阅读也就构成了对现实环境的一种精神超越。因此,阅读活动实际上是通过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从根本上说这就是一种生命运动。
二、阅读活动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心灵的对话
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经典文本的阅读。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曾这样表述:“因为那(名著)都是人类与民族文明的结晶;让青年学生通过阅读,与思想、文学、科学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就可以使他们从人生的开始,就站在大师们的肩膀上,有一个精神的高起点,这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精神发展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钱理群先生在他的《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中说“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作(经典)’”。没有得到阅读滋养的心灵是粗糙干枯的,这样的心灵无法去感受宇宙的奥妙与无穷,无法领略世界的伟大与深邃,也无法体验到生活的美丽与痛苦。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施良方在《课程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中这样阐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其实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1]。”王丽编的《语文教育忧思录》写到:“文学鉴赏是对作品文本的理解、解释和建构;从其属性来说,文学鉴赏就是‘主体间性’的对话和交流活动[2]”,语文阅读活动从其根本的途径上来说,就是通过文本言语形式的切入,去感受文本所展示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发现文本的意义,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的精神健康发展。
有个学生在阅读了高中语文教科书第四册《边城》节选之后,写下了一首小诗《假如那个人就是我》,其中这样写到:
我也会有莫名的烦恼/我也会在寂寞中幻想/因为我们正值青春/但我不会因此忐忑不安/因为我敢想敢当/我也会为此而羞涩/因为我还不成熟/我也会听从长辈/但我不会全部遵从/因为我有自己的想法/我也会认真地听他唱歌/因为我们同样有一颗爱心。
这位女同学在阅读了沈从文的《边城》之后,用作品中女主人公翠翠的性格与人生抉择来和自己的人生性格与抉择对比,通过与作品中所塑造的翠翠这一形象的内心交流与对话,发现或者说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
三、阅读活动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
钱理群在《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中认为:“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这对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发展的意义绝不可低估,当然,对于已经习惯于快餐阅读的孩子,阅读经典是有一定的障碍与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语文教育要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要给学生一些‘精神的亮色’。也是我们人文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于漪老师也曾在《拨动学生的心弦》一文中说:“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高中语文阅读的对话活动,除了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之间自然展开外,同时也是师生之间解怀心语生命相融的过程。
巴西学者保罗·弗莱雷指出:“对话不会在想要命名世界的人与不想要这种命名的人之间发生,即不可能发生在否认他人具有说出他们的词的权利的人和说话权利被否认了的人之间展开。”为了能真正展开对话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充分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其对文本世界的个人见解,亲近学生,鼓励学生自由地、个性化地、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师生之间平等介入阅读教学,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精心营造对话的氛围。让学生的生命个体切实感受灵魂敞开的真诚体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再重复教参,重复主流文化的话语,教学不再是简单意义的言语和思维的复制。阅读的对话性成为师生之间灵魂的敞亮、情感的融通,成为个体生命之间的精神相拥,是生命本质力量的一种外显。师生对话关系的平等,不仅指话语权利(表达思想的权利)的平等,也指服膺真理的权利之平等。师生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当然包括教学中师生双方思考、表达和争鸣的权利,即使是最个性化的对话权利亦不例外。正如保罗·弗莱雷所分析的那样:“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students-of-the-teacher)及学生的教师(teacher-of-the-students)等字眼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teacher-student)及学生教师(students-teachers)。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传道者,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师生共同尊重,合作成长,因此,阅读活动是在开放和真诚的互动中进行的,它必然会激发意义的生成、思想的升华、智慧的迸发。由于受到民主氛围的感染,对话教学甚至会由然而然产生“对话的灵光”。巴西学者保罗·弗莱雷说:“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而“对世界的命名是一种创造与再创造的行为”。他一再强调对话不能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始终认为“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
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促使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去创设民主、自然、亲切、和谐、宽松、灵动的阅读氛围。在这种对话中,不同气质、不同思想、不同感情的师生共同参与,真诚地交流、碰撞,让思维闪烁智慧的光芒。由此,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别人的不同的趣味加以补足,许多成见在互相冲突之下获得和谐的平衡,因此,阅读的对话性,使得师生任何一方,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某种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信念或潜质,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情思的启悟以及精神的愉悦和升华,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使阅读教学走向师生生命相融的美好境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性同时又包括了师生与编者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如果是外国文学作品,则又包含了师生与译者之间的对话等等,阅读教学的对话都是动态开放的过程,有意义之创造而无对话之终点,多边互动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永无止境,为语文教学展示了智慧碰撞的富于活力的课堂前景。
注释: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王丽编《语文教育忧思录》,[C],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唐丽丽,浙江平湖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