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中学生课外阅读刍议

作者:刘学军




  课外阅读,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课外独立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它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树立“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的大语文观。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内课外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死抠课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是一种奢望。一个从不阅读课外书的学生,其视野狭窄、思路不开阔、阅读分析能力不强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教师要善于课堂激趣,课外引导,开展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定向指导,以期收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之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动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比如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向学生叙述鲁迅小时候“早”的故事,介绍了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人的崇敬热爱之情,进而引导他们课外去阅读《朝花夕拾》、《呐喊》等书籍。
  
  二、组织课外阅读要循序渐进,注重实效,不能操之过急。
  
  许多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后,便想啃大部头的文学名著。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先读一些篇幅短小的作品,这样既容易收到实效,又不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年级层次,注重实效,不能操之过急。切忌盲目布置、随意加量,那样做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课外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平时教师可结合课本中的“名著推荐与阅读”,指导学生有计划的有目的去读名著。鼓励学生在寒暑假读一些长篇名著。
  
  三、适时推荐好书,加强引导,减少盲目阅读,不能放任自流。
  
  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读课外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必须考虑读什么书和怎样读的问题。现在书市上的出版物良莠不齐,不健康的读物充斥书市。有的学生对读物不加选择,拿到一本花花绿绿的杂志就津津有味的读起来,只是为了满足猎奇的心理;有的学生沉迷于武侠或言情小说中不能自拔,弄得神魂颠倒,走入误区;有的学生阅读时囫囵吞枣、浮光掠影,读完之后过一段时间又忘得一干二净,别说要吸取什么精华了。
  在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学生大都带有随意性和消遣性。他们关注的是人物的悲欢离合,欣赏的是情节的离奇曲折,贪得多而嚼不烂。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缺乏正确引导的课外阅读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得当,难以收到实效,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阅读倾向的偏差,要晓之以理,讲清危害,坚决将不健康的读物拒之门外;同时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有益的好书,明确阅读目的,传授读书方法,以求有所收获。何为好书?一本好的文艺类图书应集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于一体,使读者读了之后思想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获得美的享受。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应集科学性、知识性乃至趣味性于一身,使人读有所获,开启智慧。
  
  四、做好读书笔记,读写有机结合,巩固读书效果。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扩展知识面,提高读写能力。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每个同学都要准备一个笔记本,阅读时每当发现精彩部分、优美语句、成语、格言,就分门别类地摘抄到笔记本里。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读物的印象与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有了一定量的阅读之后,要引导学生多练笔,不为培养作家,只为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外阅读和平时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把它纳入周记和单元作文训练的体系中去。教师还应做有心人,及时推荐学生好的习作,拿出去发表,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这样能使课外阅读活动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刘学军,教师,现居江苏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