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语文审美情趣培养例谈

作者:钱 进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以一颗从容的心,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殿,引导学生去诵读涵咏文本,感知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领悟语言的音乐美;阅读赏析文本,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欣赏文章结构的变化美,把握整体的风格美;进而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千姿百态的美,情涌笔端,写出情文并茂的美文……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是带领学生这样做的:
  
  一、诵读——认识美
  
  学习高尔基的《海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激越高昂的语调,让学生感受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的矫健身姿和它那战斗者的形象。在时而高亢、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悲壮的语调中使学生体验语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从而自觉进入审美状态。再如诵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颤与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噎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连串动作,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两字(法语的书写单位是词,相当于汉语的词)要一字一顿,铿锵呼读,以表达韩麦尔激越高亢的爱国热忱。最后一小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须读得轻缓,末句可按三个音步断开,每一音步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含义。学生在美读中进入角色,就会从韩麦尔先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受到深刻陶冶,从小说结尾这种凄怆美、悲壮美中受到强烈感染。
  
  二、赏析——理解美
  
  教学《白杨礼赞》,通过朗读,学生已经感受到西北黄土高原的外在环境美以及白杨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内在气质美,这时可以进一步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课文是如何逐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如何通过赞美白杨树,抒发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的。这样就使学生获得了对作品意义的深层理解,这是一种至高境界的艺术美的理解。再如《一面》中的人物,写得最深刻、最感人、最精彩的是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文章前后反复地使用一个“瘦”字,突出渲染一个“瘦”字,有何用意?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从外部形态直入本质意义。作者正是通过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留下的印象,从“一面”的“瘦”中,传神地表现出鲁迅先生为革命、为人民、为民族奋不顾身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可谓一字见骨。
  
  三、迁移——创造美
  
  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要指导学生丰富生活,深化感情,要引导学生凭直接间接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激发灵
  感和创造欲望。如教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诗句时,应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意象和自己的经验、情感,在脑中浮现出生动的视觉形象画面,从而体味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再如教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除了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典型画面外,还可指导学生仿写类似的情境,从而体味这首小令的悲伤美。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它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带领学生“慢慢走”,充分“欣赏”,在欣赏中进入作品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并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灵性得以升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钱进,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