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宽容〉序言》教学心得

作者:吴征杰




  《〈宽容〉序言》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是亨得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这篇文章是作者为自己的代表作《宽容》所写的序言,序言讲述了一个寓意深长的寓言故事:在封闭、落后的无知山谷中,胸怀理想、坚持真理的漫游者(先驱者)与愚昧、无知、残忍的守旧老人和无知村民之间的“思想”斗争。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放在课本的目录里是不太起眼的,在老师们的教学过程中,也往往都不会给予很多的时间去关注它。而当我初读此文,情不自禁的感觉便萦绕上来,《〈宽容〉序言》是独特的,它完全不像以往我们看到的序言那样,只一味的介绍成书的原因和经过以及要感谢的人,整篇读下来是看不到这些的。翻开课本,第一眼你就会发现它的结构、形式像散文诗,边读边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仿佛立刻就要入境,细读下来,发现全文用虚构的笔法叙述的寓言故事能给人很多遐想,闭上眼睛,无知的村民、守旧的老人、勇敢的漫游者马上会冲进大脑,填得满满的,似乎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确,这样的文章在我们课本里太少了,跌宕的情节,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哲理,对生活在幸福中的学生的教育意义是可想而知,我打算将这篇自读课改成讲读课。
  我一口气将文章读了两遍后,发现此文的内容长达2000多字,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预备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呢?首先读就是个问题,放开让学生朗读但是文章确实太长,若在语文课上听不见学生悦耳的读书声,那又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当然,还有华丽的语言、撼人的情节、含蓄的文旨等,一节课的时间实在太有限了,必须给同学们安排足够的时间来学习。为了让这篇序言长文短教,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到寓言中蕴涵的哲理,备课时我认真地啃着教参,或许是房龙的手法太高超,或许是教参的讲解太有限,作者为什么能如此轻松地将千百年的历史浓缩成一篇寓言呢?他写《宽容》这本书有什么更深刻的意义呢?为了使自己上课时心里更有底,我在网上接触了《宽容》,虽是浮光掠影,还是了解到《宽容》是一本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作者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勾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房龙以其“宽容”之眼让我们发现、认识了几千年来政治、宗教、文化、社会曲折的发展史,了解到古往今来为了人类思想自由而献身的人实在太多了,伏尔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看似单枪匹马,但都英勇卓绝。
  有了这些作基石,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就不会杂乱了。我先指导、安排大家认真的读课文,生字词注音释义,然后提问题交流。课堂上同学们兴趣盎然地读着,慢慢地都被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或三两交流,或托腮凝思,初步的目标已经达到了,我顺势引导,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上课的内容我安排得紧凑有序,直接从最后一段入手,引出故事的几类形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漫游者这一主要形象,我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有关文字,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体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惊喜地发现课堂非常地活跃,接着调动全班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情感体验的同时展开多方面的思维。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明白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我收集了些为自由思想献身的先驱者的图片,图片涉及到古今中外,同学们看后思维又一次被激活,都开始讨论起心中的先驱者来,最后将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引回到课文的主旨,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我能看到他们的思想碰撞,我知道他们已经体会到了先驱者的悲剧意义,学会了“宽容”——对于新思想,新观念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在生活中要对自己负责,要学会怎么去宽容别人,这无疑是他们人生的一节好课。
  这节课使我认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读课文也同样可以发挥它的育人功效,它会像一股幽幽的清泉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吴征杰,教师,现居湖北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