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教学偶得两则

作者:程 丽




  不能这样说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23课是《蟋蟀的住宅》,其中一段文字是“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在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这篇课文讲了两方面的内容:蟋蟀的住宅特点和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其间夹杂了作者对蟋蟀的4次评价。随着写作内容的渐进,评价也越来越高。
  这4次评价依次是:“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这4次评价主要的意思分别是:1、蟋蟀的住宅比它的唱歌还要出名;2、蟋蟀不享用现在的洞穴;3、蟋蟀的劳动成果,让人不可思议;4、蟋蟀的住宅是很叫人仰慕的了不起的工程。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的本课学习目标其中有一条:“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我认为不能这样说。
  “随遇而安”的本来意思是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感到满足。依此推理,蟋蟀不是压根看不上别人抛弃的洞穴,而过于挑剔生活环境了吗?这种挑剔能学吗?而人,由于各种原因的需要,却恰恰要具备随遇而安的特点,这样才能既有利于自己,又不为难别人,尤其是国家工作人员或总裁,到一个地方要办成一件事,首先要能随遇而安,进而和那里的大众打成一片,才能有助事业成功。
  本课说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是说蟋蟀不利用现成洞穴——即不享受别人送来的现在幸福,而它要用它那简单柔弱的工具,通过长期艰辛的劳动创造幸福的生活,以体现它的人生价值、生活意义,把蟋蟀的精神推至到极致的境界,赋予蟋蟀高尚的灵魂,不是对学生的教育更有效么?学生对蟋蟀的崇敬油然而生。现实生活中有数不清的像蟋蟀一样靠自己的双手,而不靠别人的施舍过幸福生活的人,当然也不乏一心想过着依附别人、指望别人来过现成幸福生活的人。问题是要弄明白怎样得来的幸福生活是光荣、自豪的。从作者一次次上升对蟋蟀的评价看出,作者被它惊人的劳动能力、自主精神所打动。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把教学目标改为:“体会蟋蟀吃苦耐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精神。”这样就更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两面性的本质特点:在训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以这样看
  
  《可爱的草塘》是一篇文质兼备的美文,文中蕴含着两条主线:其一,草塘之所以美是因为景色具有大、绿、动、静等特点;草塘之所以美是因为草塘物产很丰富。其二,随着作者对草塘逐步深入全面地了解,对草塘的情感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最后达到巅峰。
  开始作者的情感是“觉得没意思”,其实这里是很有意思的,作者说没意思是因为草塘原本是很美的,只是他没有发现;接着是对草塘产生了惊喜之感——“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然后是赞叹草塘的美——“这草塘可真美啊”;其次作者是爱恋草塘的美——“我恋恋不舍地上了岸”;最后作者是爱草塘的美爱到了极点:珍惜保护草塘的美——“想捧起这清凉的河水痛痛快快的地洗一洗脸。但是我犹豫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其线索图示是:没意思——惊喜——赞叹——爱恋——珍惜、呵护。
  学生在感悟作者对草塘的情感变化的同时,也认识到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有美的一面,即便是荒凉的沙漠,荒芜的原野……我们之所以不爱它,是因为我们没发现它的美,我们对它的美挖掘得越深越广,我们就对它爱得愈真愈切,爱得愈真愈切,就会赋予它更崇高圣洁的灵魂,就会用实际行动去呵护它,珍惜它。
  所以生活需要我们去发现美,生活同样需要我们去呵护、珍惜美。
  程丽,女,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