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变异人物

作者:王玉华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中,一谈到审美教育,许多教师便联想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光辉高大的正面人物形象,而忽视了教材中许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变异人物,我认为这些变异人物同样值得我们教育者关注,也同样具有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本文暂从阅读与写作两个角度谈一谈什么是变异人物,解读变异人物有何价值,以及如何在写作中刻画变异人物。
  
  一、变异人物及其分类
  
  所谓变异人物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社会生活的丑的形象。它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生活,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把变异人物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审美对象,其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学语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成功的变异形象进行判断、鉴赏、批判、改造、以达到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许多优秀的小说家大多在人物的变异上有所创新。变异人物大多可分三类。
  
  1、变态人物
  指作者塑造的心理严重扭曲,已经变得不正常的人物形象,如巴尔扎克《守财奴》中贪婪、冷酷、爱财如命的葛朗台形象,鲁迅《阿Q正传》中自轻自贱、自尊自大的阿Q形象。提示了人性的不完善,人性丑陋方面如:丑陋、蛮横、愚昧、保守、迂腐、贪婪、邪恶、凶狠、毒辣、世故冷漠等。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每个正常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变态的心理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病态的心理现象,或每个人的每种心理活动中都会有变态的瞬间,如果我们捕捉,抓住了这些变态的心理活动(心理瞬间),加以扩大、夸张、泛化就能塑造出典型的变异人物形象。
  
  2、变形人物
  特指在文学作品中被异化的人物形象。异化,在哲学上是指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转达化为与之对立并支配自己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中,变形人物是指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灾难,把人变成某种异类,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是变形人物的开山形象。它反映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人的扭曲和异化极度发展,导致人精神上的焦虑、孤独、颓废和荒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厌倦和绝望,如中国著名文言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的《促织》成名之子死而复生变成一只蟋蟀,也是以极度荒诞的手法反映“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社会。这类变形人物大多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黑暗腐朽,阅读与写作时,要善于从异化变形角度去分析人物形象。
  
  3、变脸人物
  变脸本指以快速的动作改变人脸的颜色的一种戏曲艺术技巧,在文学作品中变脸人物是指性格善变的人物形象,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有《雷雨》的周朴园、《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葫芦僧判断葫芦察》中的贾雨村、《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变脸人物大多提示的是人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丑恶肮脏的关系。
  
  二、解读变异人物的价值
  
  如果文学作品总是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忽视了如何反映真实全面的生活,反映真实复杂的人性;如果我们的审美教育总是强调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美的道德熏陶,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识别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忽略了教给他们抵制丑恶的方法,那么,我们的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可能缺乏对隐藏在美的背后的丑恶现象的正确认识,缺乏对恶东西的警惕和抵御,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可能处处碰壁上当,生活灰心绝望。因此,解读变异人物,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丑的判断、鉴赏、批判、宽容、改造的能力,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具有社会认识价值
  作家通过塑造变异人物,来对社会生活进行揭露和批判,目的是歌颂美好的事物,表现美好的理想,教师通过对教材中文学作品中这些变异形象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人生中种种丑恶的本质,采取批判的态度,同时有助于加深对正面形象的认识,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抗争,更好地珍惜创造美好的事物。
  
  2、具有净化完善心灵的价值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乐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面临道德滑坡,心理变异的严峻现实。心理障碍、抑郁症等心理病症在人们特别是中学生中日益上升,一些中学生对人生理想价值,生命的意义自我的完善等重大问题认识模糊,在许多是非重大问题上混淆不清,在思想性格方面表现出不思进取、抑郁、自卑、脆弱、冷漠、自私、虚伪等不良倾向。这些现象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的高度重视。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鄙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们中间找到好的东西,就是要在人们心灵中唤起羞耻、愤怒的力量,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这就是说,文学课有教育作用,它能够使人认识社会和自己。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文学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弃丑扬美,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3、具有提高审美能力的价值
  在当代市场经济的商品化潮流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亟待提高。当今以大众文化为主流文化,一些文艺作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作品的轰动效应,在创作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私生活的曝光,人的兽性与欲望的暴露上,书店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另类作品,所以提高学生的辨别美、审美能力极为重要。
  
  三、如何刻画变异人物
  
  1、矛盾法
  a、外美内丑,这类人物形象外形美好,内心卑劣。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有着美艳绝伦的外貌,可她内心自私刻薄、心狠手辣。《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逐出家门的侍萍保持的是怀念面孔,而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立刻翻脸不认人,暴露出资本家的虚伪、自私、冷酷的本性。b、反常法,当人物面临极大的矛盾困窘而无法排解时,往往会由于失去心理平衡而出现荒诞的“反常行为”,从而毫不掩饰地暴露内心最深处的真实本性,所以高超的作家常常抓住“反常行为”来刻画人物,深化主题。如:别里科夫在“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葛朗台患了风瘫后神志不清时,一听到人家送月租来,跟管庄园的算账,或者出立收据的日子与时间,他会立刻清醒,这些反常举动是由生活中激烈冲突撞所引起的,都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本质特征,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种反常表现,引导学生把握暴露的人物心灵深处最隐秘的真实个性,探讨其反常举动背后隐藏的深刻社会原因,进而把握主题。
  2、直接显现
  通过变异人物自身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直接表现自己的丑恶灵魂。如《守财奴》中作者写葛朗台。看见女儿手拿金子拾的“扑”“抓”动作及临终之际抓镀金的十字架动作描写,及“把一切都照顾很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的语言描写,把他那种守财奴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3、荒诞法
  以极其荒诞手法来塑造变异人物是写作者常用的手法,如利用联想法、意识留法或利用梦境。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把从感知所得到的表象加工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或全新的意象,如《阿Q正传》中写阿Q梦见革命胜利了,自己当上皇帝分得许多财产的情境,借此表现阿Q愚昧的心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来填补作品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把文字转化栩栩如生,如在眼前的具体形象,如:《变形记》把主人公想象或一只甲虫等就是用的荒诞的写法。
  引导学生关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变异形象,不断探索文学作品中变异形象的意义与价值,以使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御的责任。
  王玉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