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构建审美框架的几条途径
作者:贺望安
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生活的美、自然环境的美、人物性格的美等等。我们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美,从而陶治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认为,构建语文教学的审美框架,必须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们又是三个有序的阶段,其中,贯穿始终的是想象。
一、情感入手——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与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过程。我们构建语文审美教学框架,依据审美的特点,要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感受美。这一点既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因为能在教学中由情感入手,就已摆脱了旧的文学教学观念的影响,就已步入审美教学的殿堂;能从情感入手,也就抓住了文学教学的“牛鼻子”——审美情感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审美欲望是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的,以此入手,加以强化,也就能进入审美的更高阶段。
首先要营造审美心境,强化审美欲望。审美心境“一定是自然的赠品”,“只有审美心境才产生自由”。审美需要有审美的心境,需要有审美欲望。但我们的学生由于经验、阅历、知识方面的准备量还相对贫乏,要顺利地进入审美状态,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吝啬的自然剥夺了人的快乐的地方,在奢侈的自然解除了人去努力的地方,在迟钝的感官感觉不到需求的地方,在强烈的情欲得不到满足的地方,美的幼芽都不会萌发”,因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营造审美心境,以强化其审美欲望,使学生对文学文本产生兴趣,建立起感情的通路,建立起审美联系,文学接受活动才能产生。
从方法来说,“不拘一格,讲求变化”八个字最重要。背景介绍是一个必要的内容,介绍背景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在上《荷花淀》之前,可以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队、武工队的英雄事迹;教读《滕王阁序》之前,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千古名楼滕王阁》的VCD录像片;指导学生阅读《致橡树》前,可以先介绍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导读《雷电颂》,可以先介绍屈原生平和皖南事变;讲《世间最美的坟墓》,可以先展示托尔斯泰像、托尔斯泰墓图片,介绍托尔斯泰生平;等等。这些方法,都对审美心境的营造、审美欲望的强化起到很好的作用。
其次放手学生自主阅读,感受审美情感。作为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客体(作品)的审美感受只能来自他自己的审美过程,只能依靠他的“内觉体验”。“文学作品是用‘表现性’(相对于指称性)语言营造的审美空间,这种表现性语言中蕴涵了作为主体的作家的知觉、情感、想象等丰富的心理体验。”一切标示事物性质的字眼,同时也可以用来表示某种情感。因此,一般情况下,在具备了审美心境,有了审美欲望之后,就要放手让学生认真地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和文字的表面去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去自主地感受美。必须明确的是,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的语言,它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它是活的语言,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存在”,是“人的精神本体赖以存在的凭依”,形音义的结合造成了音韵的谐和,音义的通融。朱熹说:“韩退之、苏允明作文,其一生之力皆从古人声响学。”姚姬传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正声疾读,又缓读,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生作外文也。”朱熹强调“声响”,姚姬传强调“读”,这就是说,“读”出了“声响”,就能如朱光潜先生说的“从字句抓住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情趣、‘气势’或‘神韵’。”学生自主地感知语言材料(审美材料),通过“有声响的读”调动情感这个“审美的第三要素”,在“读”中让文本所蕴涵的情感激发自己的情感,在“读”中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在这种共鸣中,对某一部作品的审美感受业已形成。朗读、诵读、吟咏均是有效的方法。我们决不用我们的理解去强加于学生,尤其是要在指导品评之前,我们要做的只是引导他们如何去感受,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体验,自主地去感受、去共鸣。
二、调动想象——诱导学生鉴赏美
学生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并作出审美判断。在体味玩赏中弄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为什么美,为什么丑,哪里最美,哪里最丑,怎么会最美,怎么会最丑,便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愉悦,获得审美的享受。要使学生的鉴赏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和深化,就必须调动联想与想象。
在教学中,想象力是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和重点保护的能力之一,文学作品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想象力,丰富想象力,以丰富美感。那么,如何调动想象呢?
首先,鼓励想象。要调动想象,就要为学生张开想象力的翅膀,提供足够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没有理由允许只有“一个”。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关键是一个观念问题。教师不要用自己的理解或别人的理解来限制学生,而是要宽容地让出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地去读,去联想和想象,要让学生培养起想象的自信和胆量。《项链》的结尾戛然而止,故事还可能怎样发展?许多老师也会让学生去想象,但最后又老毛病复发,又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学生。其实,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也许他的想象还不那么完美,我们要做的是鼓励,是肯定,是以欣赏的眼光去评价。
其次,指导想象。要调动想象,光鼓励还不够,还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想象不是空穴来风,它有源头,这个源头就是生活。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展开想象最重要的就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想图景,在作品形象的导引下,去进行合情合理的丰富和补充,即对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评价。《警察和赞美诗》的结局可以让学生来想象,在主人公被警察逮捕之后,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根据小说给人提供的背景和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特点,学生的想象当然会“有迹”,而绝不会“无理”。《项链》的女主人公在得知耗费了她十年的青春和辛劳的那挂项链是假的的消息后,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根据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情况,根据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和十年给她带来的变化,学生自然会有自己的合乎情理的思考。
三、激励创新——激发学生创造美
我们不是为了纯粹的教学而教学,也不仅仅是教会了怎么学就可以到此为止了。我们进行文学教学,并不奢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文学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审美的素质,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感,进而使之拥有创造美的热情与能力。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要把激励创新放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中。对人、事、物、理、景、情有所感悟,进而能把这种感悟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因为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我们的任务是激励创新,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宽容和欣赏去对待学生。这也只是一个态度问题。
激活学生大胆创造。我们不是“泛美主义者”,但我们的身边确实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美。我们也并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缺少的是创造美的胆量和激励。学生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处在未开发的状态。我们的教学应该也完全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去激活它。文学教学课堂内外到处存在着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机会和场所。这也许还牵涉到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文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了感悟美、鉴赏美,把它延伸到作文,就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感悟生活,习作“美文”。正因为我们打破了束缚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课堂已成为令学生向往的“欢乐45分钟”,对他们身边的人、生活中的事、眼前的景、心中的情,我们都鼓励学生尝试着去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调动火热的审美情感,真实、独特、“审美”地来表达,美的创造由此开始,语文审美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将达到。
贺望安,教师,现居湖北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