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课堂提问中的设悬设疑技巧
作者:朱春林
一、设疑启思,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设置疑问启发思维呢?这就要求探讨疑问技巧,精心设疑,提高提问艺术,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1、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设疑设悬,贵在曲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设疑,引导学生质疑,如何设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教师在设疑时不仅做到设疑新巧,更应该要注意问题的深浅易难要适度,问题要有侧重性,要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围绕一个中心,按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提出一连串密切相关的问题,使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老师的问题的引导下,逐步解疑。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归纳课文的中心时,教师可这样设悬、曲问:去鲁镇酒店喝酒的顾客有哪几种类型?“短衣帮”进店喝酒的情态是怎么样?“穿长衫”进店喝酒时情态又是怎么样?为什么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作者对孔乙己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样设疑,使悬念成为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使曲问成为激发情趣的催化剂,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释疑解惑,激励创新精神。
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上起到传递信息,反馈信息,调控教学的作用,教师在问题提出后,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质疑,启发诱导学生释疑解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呢?
创新始于“问题”。沸腾的水为什么能冲开茶壶盖,从这一问题出发、探索,人类发明了蒸汽机;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到地面上而不飞到天上去?从这一问题出发,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古往今来的许多典型事例,无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启迪我们,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做好释疑解惑,激励创新精神,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的问题要巧设“悬念”,做到问中有问,要鼓励学生学会确定问题,发现“潜在的”“真正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2、启发诱导,引而不发:教师在释疑解惑时要循循善诱,不能让问题止于自己,将似是而非的问题圆滑过去。
3、要鼓励创新思维,善于因势利导,对于统一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对于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应大加赞赏。
4、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探求问题的环境,教师应以平等的、诚恳的态度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勇于创新。
总之,讲究课堂提问技巧,设疑突出“巧”字,设悬设疑,提高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释疑要因势利导,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给学生发展的主动权,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朱春林,教师,现居江苏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