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小议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作者:张 琳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费心尽力地去分析语法现象、修辞特色、特殊含义、象征意义等等,讲得头头是道,满以为学生学到了真知,但是学生常常心不在焉。这到底原因何在?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要提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重要力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蕴藏在文字中的美,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韵味,就要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养兴趣从阅读着手
  
  语文是读和写的课程,阅读是培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让他们去细细品味。尤其是学习古文时,教师用语调、表情的变化来范读一遍,能够胜于很长时间的讲解。对于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高妙之处,更能通过清朗的范读,让学生心领神会。
  除了范读外,也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学生朗读使教师与学生跟教材的距离均衡,通过分角色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贴近教材,感受文章节奏。这样,就会以语言的形象感染力剌激学生兴趣的神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悉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情节,把握住了人物性格,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出文章所蕴含着的深刻社会内涵。对于优秀篇目,不但要读,还要透讲畅讲,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其技法,为理解阅读更多的作品,为构句成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待学生要善于鼓励
  
  鼓励就是鼓动激励,勉人向上。鼓励能使一个堕落者重新振作起来,找回自己的目标。人都是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每个人都想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承认,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如果总是埋怨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批评多于鼓励,说教多于表扬,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会给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既打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教师常常忽略的是:学生在班级上做的一切总希望老师发现并给予肯定,但老师又常常无意中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如,有时老师认为不听话的学生,却往往是聪明而富有潜力的学生,只是老师没有及时发现、鼓励、表扬他们的优点,又对他们进行了过火或不当的批评才造成这样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要丰富多彩
  
  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分析、鉴赏、综合、识记等多方面能力的课程,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丰富的。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肯定不能吸引学生。教学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一门语言艺术,尤其对于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老师如果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把学生凝聚到自己的周围,和同学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适时利用多媒体,产生“教”与“学”的共鸣,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课前必须要认真备课,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合理控制教材的难点重点,灵活组织教学。课中随时控制节奏气氛,使课堂活而不乱,管而不死,轻轻松松,寓教于乐,这样就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一味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来教学,辛辛苦苦地整理一些知识交给他们去背诵,自以为尽职尽责,其实不过是一厢情愿,教学效果往往事与愿违,并不理想。先圣孔子就提倡让学生“乐学”,在《论语·侍坐》一章中,孔子和学生冉有、公西华、曾点等就以聊天的形式,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讨论。于是学生们都踊跃发言,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孔子对学生授以“治国安邦”的大计,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只要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处处以学生是否有所得作为自己的教学前提,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拓展教学形式,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孩子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张琳,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