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对网络文学的整体认识与思考

作者:刘玉有




  网络文学作为新的科技条件下的产物,像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一样必然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成长而渐趋成熟的过程,不能因其还存在诸多不足或者像某些人所说的危害多多,就视其为洪水猛兽,要么敬而远之,要么横眉冷对;也不能因其面目俏丽,形式新颖,就盲目地信奉某些人所认为的“彻底冲破了传统文学的藩篱”,而一味的溺爱,视若明珠。因而,如何看待、欣赏和研究网络文学,使之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乃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开辟了文学新空间。
  
  无论在荒蛮的原始,还是到文明的现代,文学活动始终未停止过,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越来越丰富。其中科技的产物——传播媒介总是对文学活动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在口头传播阶段,文学主要是由人们面面相授而传播,传播者有很高的权威性。这种方式生动形象,互动性很强,但是这种传播方式很受时空的限制,存在速度慢、范围小的现象,因此,远古时代的文艺作品保存下来的比较少;进入竹帛,尤其是纸张传播的阶段后,以纸张为载体的文学传播方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为文学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出版的审查制度,使得传播媒介成为权威机构的垄断工具。后来的电子传播虽然扩大了读者的范围,兼有了多媒体字、音、画的多种表现形式,但是基本上也被权威机构所垄断,在本质上与纸张传播大致相同。当今,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出现,没有了以往的审查制度,任何创作者都有创作发表的自由权,大量网站及制作空间的开辟,为网络文学提供了随时随地可以栖身的场所,创作者一般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发表自己的作品的地方。接受者的阅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对着电脑屏幕进行阅读,增强了创作者和接受者互动性交流活动。作品所在的页面大多设有发表评论的地方,读者可以通过BBS、QQ、E-mail等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创作者进行直接的交流。
  
  二、绝对的平民意识,但只是小众而非大众。
  
  网络文学容纳了平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感受,被普通民众所接受、所青睐,以至于迅速蔓延却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在机会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均等的局面,着实证明了网络文学贴近了生活,反映了生活,表达了部分民众思想,体现了一种平民意识。但就目前来看,网络文学在一定意义上只是青年人的文学。据统计,目前国内上网的上亿网民中,18岁到35岁的占80%以上,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青年成了主要的网络文学作者和阅读者。相对于等级森严的传统文学机制,网络造就了一个“新生代”写作集团的冲击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表演和台下欣赏的毫无疑问是这部分“新生代”了,他们只是一个“小众”群体。所以网络的平民意识只是小众的,而非大众。
  
  三、真我意识的自由表露,却显得张狂恣肆,责任感不强。
  
  网站只提供创作空间,不充任文学教练,也不负责审美裁判。网络文学的发表无须编审,许多作品不经网站筛选就可在网上发表。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和平等性打破了传统精英作家的话语垄断,成为网民“表达”乃至“发泄”感情的最佳媒体,而且可以实现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充分交流。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阻力为零。不管出于何种动机,一个网络写手将其作品往网上的公告板(BBS)一贴,便宣告了其作品跨越了审稿、编辑的程序,享受着没有人“把关”的快感,甚至使一些网络写手先将作品先往网上一贴,然后再慢悠悠地逐句修改。在不讲究作品的成活率的网络上,是不以发表与否论英雄,而以点击率和受评论的“被追捧”的“火爆”程度来检测受欢迎的程度。正是这种“网络民意”极大地活跃了网络作家的创作热情。网络时代就是这样让作者与读者直接见面,发表的周期便是花几秒贴一个“帖子”的时间。
  网络文学写手不必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因为大多数人不用实名,功名似乎也与他们无缘。他们可以说纯粹率性而作,由着他们对生活的感悟,由着他们自由情感的驱使,由着他们自己对文学观念的个人理解,毫无顾忌地抒写。人人都可成为网络写手,都可尽情地发表自己的作品了。比较优秀的作品固然有之,但“半成品”文学作品和随心所欲的“贫血”作品充斥网上,“垃圾太多”成为网络文学的一个弊端。某种戏谑,暧昧的气氛和语言狂欢的快感充斥在作品中,使网络文学在很多时候甚至退居为很其次的游戏工具。因此,也就有人认为网络文学只可算是习作,或是“文学卡拉OK”,“充其量是通俗文学”,“快餐型文化”,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网络作品之多,并且写手的责任感大都不强。
  
  四、网络文学主题单一、模式化、艺术性较低。
  
  目前网络文学主题主要是两个字:情与欲。爱情的迷惘,生活的困扰,网恋的痛苦,物质追求中人生价值的失落,成为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题材。《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小妖的网》、《点击1999》、《上海宝贝》等大量作品都讲述了美丽动人的网恋故事,在模式上大都是死死抓住聊天室以及由聊天室引发到现实中的过程。主要反映网恋,无疑单调虚薄,是偏颇的,这恰恰就是网络文学虚弱的特质。它可以写出很多如烟如梦如诉如泣的故事,但表达不出沉重来。即便有沉重,也是个体的。
  网络文学的许多作品都带有都市青年的时尚特点,内容较为平面,不能满足更多读者深层次的审美需求。许多网络写手只是一时的借助网络媒体来宣泄一下纯个人的感情,小资的氛围,中产的格调,虚假的放纵,无聊的凄楚,“个性”的雷同。他们不愿或不可能接受规范化文学作品的创作要求,缺乏对文学直觉、思想感悟、个性化语言,小资的精神困境和都市背景下的边缘人生活成为反复述说的对象,创作更多地是依靠某种纤细的感觉和精巧的结构获得瞩目,而不是依靠对来自历史深处的各种价值判断的有力的回应和挑战来获得作品的张力。人们目前对网络文学的热衷,很大程度上在于一种新奇感。由此看来,网络写手与传统作家最大的差距在于:你可以从网络写手的作品中去感受他们,却无法去获得什么,因为它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关注人类命运的精神。网络写手在艺术上和思想深度上还远未成熟。
  
  五、网络文学为多种艺术样式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艺术是诗歌、音乐和舞蹈三位一体的样式已为不少学者所认同。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使得精神创造中的艺术样式也越来越精细,同时这种精细的分工也使得人们的艺术接受趋向于单一。直至技术化的综合艺术如电影、电视的诞生以后,精细的艺术分类又开始了相互的交叉和融合。不过,各种艺术样式的相互独立还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文学,始终保持着它独立的品位。但这一传统今天则面临着网络文学的挑战。语言文字作为文学的唯一媒介的现象已经不再,具有直接诉诸于视听觉特征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样式可以直接介入到文学创作和欣赏中来。只要一个作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在网络上,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书写文字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运用技术化的手段,把相关的绘画、音乐等作品剪辑到文字之中,使得自己的“文学作品”具有一种直观感,似乎让读者可以同时获得多种艺术形式的享受。这虽然有碍于传统文学观念中力求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但不排斥直接诉诸于读者感觉器官能够带来的别一样的美感。
  
  六、互动的情感交流,但往往属有形无质的接力游戏。
  
  网络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交流并相互激励的平台。网络文学从传统文学职业化的状态下或多或少地恢复了写作中原始的游戏精神,更多地实现了游戏功能,更多地关怀私己生活,它没有去承担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整体性思考和描述的义务与责任。冲破区域共享式的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写作拓展了文学创作最大程度的空间,第一文本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它定格,他人完全可以不受第一文本的限制,而采用技术化的剪接和拼贴,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加以无限制地加工和再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无所谓“作者”和“读者”。文学自身的价值已经被网络互动的价值所取代,网络打破了传统出版那种固定和封闭的模式,或者说取消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线,网络开放的姿态使所有的人都成为了参与者,或者说人人都将作者和读者集于一身。但是,这种写作形式很难产生主题集中、结构紧凑的作品,中外的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有人倡导的创作因无法继续而中途夭折,因为它违背了文学的创作规律。即使完成了,也往往是语句的堆切,篇幅的硬凑,没有了文学作品主题突出、结构集中、情节跌宕、人物性格鲜明的质,仅是流于形式的语言游戏。
  网络文学本身尚处于发展阶段,对网络文学的诸多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的现象需要健康的说理,更需要鞭辟入里的网络文艺批评。事实上,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学识渊深、学理讲究的文艺评论家投身其中,对这一现象及作品认真评说,理顺网络文学的发展思路,逐步引领网络文学走向文明和健康。
  
  刘玉有,男,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