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作者:黄 伟 叶春敏




  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程”,它带着扑面的清新迎面而来,面对一系列的“新”: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新学法……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渴望着语文教学的春天,拿到新课程,自然是欣喜若狂。但当我们真正实施起来时,才知道:面对新课程,我们卸下了镣铐,却背上了重担;摆脱了死板,却再也无法轻松。我们怎样才能走出“旧我”,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呢?
  
  一、语文教师素养的提高刻不容缓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综合素养,并有意识地把它凸显出来,这一理念是语文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产物。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或者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仍然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用书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是的,只有当我们教师像学生时代一样,去如饥似渴地学习,去研读文学作品,去关注文化现象,去学习教育理论,我们才能拥有宽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深厚的语文素养,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生气的学习氛围。
  
  二、新课程呼唤个性化的教学
  
  旧式的教学,囿于条条框框的限制,教师的教学个性化只能是一个让人欲言又止的话题,而今天新课程则为个性的彰显明确了身份。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教师要实现个性化教学,首先要做到真实地教学。一方面,教师要敢于表现自我。这是衡量教师所蕴藏的教学底气、心理素质、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标尺,也是不断完善自我、追求个性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表现自我。只有流露出对教材的喜怒哀乐,才有勇气喧泄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才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健康个性。
  有一篇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它形象地概括了种种具体的理想,富有哲理性,也适合朗诵,但作为一首诗,则明显的诗味不足,口号的痕迹过重,我把我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致的意见,却有了独立、批判、创新的思维。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新课程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高度重视,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展现,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要让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地发挥。
  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可以说经历了从一头雾水到渐入佳境直到最后的乐此不疲。新课程把作文训练放在综合性学习中,其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老方法已很难适应教学相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思路。因此,我又重新开始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并拜读了一些专家学者关于综合性学习方面一些论述。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更不同于以往的作文训练。
  基于以上的认识,不得不把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重新来定位。我清醒地认识到:综合性学习课绝不等同于作文课,也绝不等同于以往的活动课。所以,在教师更新观念的前提下,必须更新学生的观念。师生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如今,综合性学习不仅是同学们,也是我们教师盼望学习的一项活动。可以说,在综合性学习中师生互动,老师感同身受,一同品味失败的苦涩和成功的甘甜,自然能“幸福着你的幸福”。
  黄伟,叶春敏,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