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李贺诗歌的浪漫特征

作者:马 磊




  中唐浪漫主义诗人李贺,一位独辟蹊径的诗人,他用短暂的生命奏响了中唐诗坛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乐章。打开李贺的诗稿,那“奇特的语言、怪异的想象,幽奇冷艳的诗境”会扑面而来,在五色斑斓的氛围中充满着森森的寒意。诗歌中写“荒芜的山野,啧啧的虫声,惨淡的黄昏,阴森的墓地,”再加上活动于这些场所中的“鬼灯莹光、百年老鸮,食人山魅、冥路倩魂”,读后深感其“险怪如夜壑风生,暝岩月堕”,(谢榛《四溟诗语》卷四),李贺诗歌的浪漫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奇异乃至荒诞的想象
  
  浪漫诗人最突出的品质就是非凡的想象力,它需要天马行空的禀赋,更需要纵横驰骋的才情。李贺的想象是常人的思维很难进入的一种近乎于病态的天才的幻想,他的想象与荷兰天才画家梵高有着极其相似的特征。李贺的想象大多源于梦幻,梦幻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原始状态,他的太多的梦幻又源于他多病的体质与特殊的经历。
  李贺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唐王朝由盛转衰千疮百孔的时代。这个时代的诗人已经失去了盛唐诗人青春勃发,昂然进取的精神。由于对现实的失望、沮丧,只好独自品尝着个人的困顿遭遇,表现在诗歌中的是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和无奈。而此时的李贺由于精神的苦闷,抒写的诗歌更是透出一种幽冷奇崛与愤愤不平。李贺的坎坷遭遇对其诗歌特征的形成起了决定的作用。其一,李贺贵族出身,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残酷的现实却让他徒有虚名。而李贺极其看重“宗孙”这一出身,在诗歌中多次提及,比如《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中,特地注明“唐诸王孙李长吉”;唐儿歌中提醒:莫忘作歌人姓李。可以看出李贺具有浓厚的“宗孙”情节。其二,李贺拥有过人才华却无缘参加应举考试。李贺少有奇才,7岁能诗文,名震京城,十八岁时已扬名天下。早年的李贺踌躇满志,公元809年至洛阳参加河南府初试获捷。正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参加来年礼部的考试,期望折桂,以顺利进入仕途实现远大抱负之时,“与贺争名者毁之”,说他应避家讳,不得参加考试。李贺的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谐音。面对众多的诋毁者,李贺不得不放弃了考试。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其三,李贺自幼体弱多病,长期病魔缠身。病痛令他倍受折磨,也让他年纪轻轻就遭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对生命的忧虑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阴暗的心理,他变得格外敏感,由落下的一根白发马上就会联想到死亡,比如“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生存的欲望和死亡的紧迫几乎令他窒息,他不得不去写鬼怪,写死亡、写游仙、写梦幻,用不同的方式释放着内心的苦闷,无休止的宣泄着那种绝望悲哀的情绪,企盼着觅求一片乐土以延长生命的长度。他构筑了一个奇丽无比的虚幻世界,彻底打破了理想与现实的壁垒,从而实现了对苦闷现实的全面颠覆。比如《天上谣》,李贺游仙诗的代表作,具体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在无边的夜晚,诗人来到了广寒宫,那里有终年飘香的桂花,有四季常青的兰苕,有耕烟的苍龙,栖梧的青风,有吹笙的仙人,拾翠的玉女,闲适的生活,幽美的环境。诗人用非凡的幻想和生花之笔,将其想像尽情挥洒,创造出新奇瑰丽的幻境。《李凭箜篌引》,李贺诗集中的压卷之作,被清代的方扶南称为“摹写音乐的至文”,“足以泣鬼”,最能体现李贺诗歌的想象特征。用诗歌写音乐,难处在于既要写出音乐的美妙,又要写出听者的感受。白居易韩愈都曾经写过描绘音乐的诗歌,并且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们擅长以人们熟悉的客观事物来比喻描摹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化抽象为形象,读起来通俗亲切极易产生共鸣。李贺却选用客观世界中不曾经存在的甚至人们非常陌生的东西来状写乐声,用大胆的夸张奇异的想象瑰丽的比喻,状写鬼泣神惊,及其浪漫。诗人的思绪时而天上,时而地下,忽开忽合,忽起忽落、在时空上错综交杂,意绪游移天端,从而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非理性的想像中开辟出一片崭新的领域,确实达到了奇之又奇,从而走向迷幻,走向荒诞。
  
  二、冷艳而凄迷的意境
  
  古典诗歌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表达情志。如果说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的融合,那么意境则是诗人通过各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在诗歌中,意象是局部的比较具体的,而意境则是整体的比较空灵的。意象和意境的创造都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而这些物与景是经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筛选提炼浸润而成的。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还常常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气质和个性,比如李太白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就显得开阔、宏大、奔放、豪迈,这与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和灵动飞扬的想象密不可分。李贺诗中呈现的却是幽暗、晦涩、冷艳、凄迷、匪夷所思的意象和意境,他极力营造一个寒冷幽暗悲凉凝重的世界,以此表达那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诚如晚唐诗人杜牧在《李贺集序》所言:云涸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然,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邱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杜牧所说的其浓丽,其虚幻、其恨怨、其荒诞,准确反映了李贺诗歌意境的特色。
  李贺是在非现实非常见非明晰的世界中展开想象,更是在虚幻的幽暗的一隅冥思苦索,自然便形成了完全异于其它诗人的一种幽奇冷艳的凄迷意境。比如《湘妃》,前两句描写染泪的斑竹,千载连绵,繁殖不绝,长伴着二妃的灵魂,荫盖在湘水之上。接着写二妃的神灵不可见,只见许多村女在河边歌唱,神的魂魄不知云游于何处,九嶷山上只有静静生长的芳草和鲜艳欲滴的红花。最后四句是揣想帝舜和二妃的魂灵在烟云缥渺的苍梧山上彼此往来,他们亲密无间,凡人难以看见。惟有片片幽暗愁郁之气,笼罩在青枫之上,到了万簌俱寂的深夜,依稀听得见水下龙的悲吟。在凄切迷离的幻境中,隐隐透露出诗人孤独守望的情怀。《苏小小墓》是李贺鬼诗的代表作,诗歌由景起兴,通过描绘凄迷的景象,画出了在冥路上飘飘忽忽彳亍着的人物形象。起句“幽兰露,如啼眼”,着一“幽”字,便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境界,给人阴气森然的感觉。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为鬼魂苏小小的活动创造了氛围。“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生死悬绝,阴阳两界,再也没有什么可绾结同心。坟暮周围那凄迷如烟的荒草野花,不堪剪切以相赠。在如烟似幻的草花中,形影相吊的苏小小在冥路上哀切的游荡。中间的两句写苏小小的饰服,用华美艳丽的意象呈现出一片令人心碎的境界。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在风凄凄雨霏霏的氛围中,那闪烁着暗淡的绿光的鬼火,蕴含着人物的哀伤和无奈。天地间忽然雷声大作,秋风怒号,在凄厉的风雨中苏小小黯然无助渐渐隐入坟墓中。诗人打破时空界线,将人物生前死后融为一体,将想象与幻觉相伴相随,使全诗笼罩在梦幻迷离的境界之中。看上去诗歌的情节错乱,场景错综,无逻辑供推理,亦真亦幻,怅然若失,但恰恰显示了李贺诗歌的风格。比如《南山田中行》,更是突出了凄迷的意境。前半部分,先写空旷的田野,皓月当空,秋风万里,塘水深碧,虫声轻细;接着写山间云雾弥漫,岩石布满苔藓,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幽美清朗的境界,突然间升起了淡淡愁云,向四周蔓延开来,轻纱般笼罩画面,增添了一种扑朔迷离的色调;后半部分先写深秋九月,田野里稻子成熟,枯黄茎叶横七竖八,几只残莹在田梗上低飞,拖带着暗淡的青白色的光点。最后两句展示了幽冷凄清的境界,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幽咽沉闷的声响,远处的磷火闪着荧荧的绿光,如漆般黝黑光亮,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幽暗的非现实的世界中,令人更深入地体悟到了诗人心中的悲凉和生命的落空之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