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四字成语成因分析

作者:张 祎




  翻阅成语词典之类的辞书,人人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汉语成语绝大部分是由四字词组构成,却只有少数人继续深究这是为什么,于是时间一长,见怪不怪,多数人便认为成语本来就是四字居多,这不为什么。如果有一天有人问及这个问题,便脱口而出“约定俗成”,算是给予圆满解释了。其实,成语四字居多的现象是有其客观原因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一、历史原因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诗”是当时的歌词,具有琅琅上口,易诵易记的特点。句式以四言(字)为主、杂以三言(字)、五言(字)、七言(字)等。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周朝时,人们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一般情况下,起码需要四个字。我们知道字数越多越易表达,但在易诵易记方面,字数越少越好,一个字为极限,两方面结合起来,一、二、三字表达不从容,五、六、七字不易记诵,只有四字句式比较合适。四字句式具有一字、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等句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诗经》的四字句式,是汉语音义两方面优势完美结合的产物,是汉语句子优化集约的必然结果,是汉语内部发展规律在句子形式上的体现,《诗经》四字句式为汉语的优越语式提供了范式。
  《诗经》中的四字句式深入中华民族之心,流传迁延二千个春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顺理成章地成为汉语的传统语言模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封建统治者赋予《诗经》的政治社会地位、文化地位对四字句式的保存、传播、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语言原因
  
  上面提到四字句式易诵易记,只是简单的探讨。四字句式字数相对较少,容易记住,这符合记忆规律,不用深究。四字句易诵又是为什么呢?汉语是十分讲究声调的一种语言,声调不仅有区分字词的功能,同时,还有使语音抑扬顿挫,和谐有致,上口易念,悦耳动听,给人美感的作用。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现代汉语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若为两字、三字,念诵时呼吸急促,声音给人急行猛止,意犹未尽之感,心理上不舒服,若五、六、七字念诵时,呼吸漫长,声音拖沓疲软,该断不断,又给人不爽快的心理感受。因此,从声音和生理角度看,四字式语气舒缓有度,声音不长不短,恰到好处,爽快丰足,显得不温不火,适可而止。念诵时,上口舒服,聆听时悦耳舒心。总之,四字句式无形之中被人们从语音上确定保留,优先选用。大家不妨现场实践一下,比较揣摩品味不同字数的句式,肯定赞同上面所讲的。
  四字句式易诵易记,表面上是从实践经验中得来的,实际上是汉语语言规律和记忆规律在起作用。
  
  三、思维原因
  
  《易经》反映了商朝、周朝时期人们的思维模式。而从西汉起,又被列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甚至超过《诗经》的政治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不断塑造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因此,成语作为古代思维的产物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必定与《易经》有着深刻的渊源。
  《易经》表现出来的阴阳思维模式和阴阳文化,提倡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之道和对称均衡之美。天地相对、左右相对……中国的建筑讲究对称均衡,是看得见的典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文化匣子,中华民族的语言也毫不例外地表现出阴阳思维和阴阳文化,如天南海北、声东击西,七上八下,半斤八两,左顾右盼等等成语,就体现了相反相成,相辅相成之道和对称均衡之类。因此,字数以奇数一、三、五等为准的词语,就给人孤立无依的失衡之感,有话说一半之嫌,以偶数二、四、六等的词语则相反,给人以完整出现的稳定感(我国的近体诗每句为五或七字,单句孤立,有言犹未尽之感,这样连下来倒使整诗句句相接,一脉贯通,显得浑然一体如同一句,给人安稳之感),好像话已说完,意思完整。同时,偶数给人以对称均衡之美。在完整稳定和对称均衡的前提下,确确实实能够,也就是实质性地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在语言实践中,二字词语力不从心,六字、八字词语又奢侈浪费,算来算去只有四字词语了。
  成语作为四字短语,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阴阳思维和对对称均衡之美的追求。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是变化万千、奔泻不止的语言大河之中的晶莹剔透的美玉,是语言文化积淀的精品。它不只是一个固定词组或短句,还是一种长放光芒的凝固文化。它的四字格式,仅用“约定俗成”四字是不能解释清楚的,是要回顾中华历史文化,追本求源,探幽发微,明白四字格式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破解“四字格式”之后的社会文化密码,才能说清说透的。
  张祎,教师,现居河南西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