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

作者:邓达云 陈可元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具有很高的美学鉴赏价值。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步入文中之景,文中之情,文中之理,吮吸文中美的精华,领悟文中的闪光点,进而纯洁道德情感,获得身心的愉悦,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充分享受知识。
  
  一、品味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抓住作品的语言美,引导学生来品味语言美。如教学何立伟的《白色鸟》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来细细品味小说的语言生出的美的意象,营造风情摇曳的美的情调与芬芳氤氲的氛围。如开头写道:
  设若七月的太阳并非如此热辣,那片河滩就不会这么苍凉这么空旷。
  节奏鲜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长长的句子是这样富有气势与冲击力,情绪饱满,沛然如注,再如结尾:
  啪啦啦啦,这锣声这喊声,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从那绿汪汪里,雪白地滑起来,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
  这里从语序句法到谴词用字都是精心提炼推敲过的,不可移易。水鸟是隐在绿草清流中,故写其受惊,先从声音落笔,然后是目之所见:“绿汪汪里”是水,“雪白”是水鸟的颜色,“滑”是惊飞的动作。两个悠悠然的缓慢节奏,巧妙地摹拟出水鸟闲云野鹤的飘逸神姿,声色具备,神韵悠然。可以说《白色鸟》一文在语言上作者是付出了一定的心血的,让人读来感觉到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下不绝如缕地荡漾,飘逸着的是恬静如秋叶、澄澈如露珠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品味了这语言美,他们将心驰神往大自然,并提高鉴赏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揣摩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作家、艺术家把难状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用作品表现出来,就成了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出现一个幽深迷人的意境。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就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有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赏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有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揣摩这意境美,学生还将懂得怎样写景,怎样用特殊的环境表现特殊的心情。
  
  三、体悟情感美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任何形式的美,其功效都在情感方面。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感染人,就是因为蕴含着特有的感情。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感情,以陶冶其情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通过作品所发出的悲喜情感来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的。作者胸怀博大,眼界开阔,岳阳楼太小无以表达作者博大的情感,所以全文几乎都在写洞庭湖,作者以湖的富于层次而多变化的景色来映衬自己翻卷不平的情感。
   作者首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阴冷的画面:天空阴浑浑的,湖面被雨幕笼罩,天地之间一片黑暗,只有狂风嘶鸣。一种可怕的阴森气氛袭上心头,到了阴暗的黄昏,从空阔寂寥的远处,传来的只是令人心悸的“虎啸”和悲凉的“猿啼”,反衬出荒野的空荡凄凉这种悲的色彩让人“感极而悲者矣”。接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晴明的画面:阳光灿烂,湖面水平如镜,清清的湖水欲与天空相接,鸟儿在飞翔,鱼儿在游泳,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水上闪烁着波光,湖边响起了一唱一答的悠长的渔歌。这种优美的境地无不使人“心旷神怡”而“其喜洋洋者矣”。
  写“悲”,使人“满目萧然”;写“喜”使人“宠辱偕忘”。但作者恰好借此表现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并上升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全文的情感基调到此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也可谓人类情感的至高境界。
  
  四、感受形象美
  
  高尔基说过:“艺术作品是用形象来描写现实,成功的艺术形象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必须突出文字形象的美的特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分析、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揭示其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美,达到对学生进行认识、教育及审美的教育作用。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就形神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
  小说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受到的。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色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紧紧抓住人物震撼心灵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形象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让学生真切感受这形象美,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并学到了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鉴赏情节美
  
  情节,指的是作品中人物活动过程、人与人关系构成的生活事件。是生活的反映。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来安排情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之所以具有震撼灵魂的艺术魔力,就因为它那曲折动人、构思巧妙的情节,尤其是那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情节上的突出特点和精美所至。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圣诞节快到了,一对恩爱的小夫妻想互赠礼物。但是拮据的经济使他们捉襟见肘,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取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她向往已久的发梳。情节充满变化,引人入胜,直到最后的结果出现,才恍然大悟,两人珍贵的礼物均变成了无用的东西。小说通过这一情节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德拉和杰姆夫妇,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消磨尽他们纯真的感情。他们勇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仍保持着纯朴、善良的美德。在人性物化的时代,他们是真正有智慧、有勇气的“麦琪”。通过对情节美的赏析,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天长日久,学生就能在美的熏陶中读文、作文、求知、做人,就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磨砺他们的美的意志,形成他们美的性格,完善他们美的人格。
  邓达云,陈可元,男,教师,现居湖北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