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

作者:李志勇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能,使思维迅速的发散和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这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相吻合的。有研究表明:在初中阶段学校教育的各科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的次数、频率都高于其他学科,因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围绕所讲内容的授课前讨论、授课中讨论和授课后讨论较多。
  通过多次的听课、评课以及上课实践,我感到我们所有的老师思想上都认可课堂讨论这种学习方式,也在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怎样优化课堂讨论的方式。一致认为它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带给学生思维的碰撞与共鸣,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增进了学生的情感友谊,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团队意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了课堂效益。但通过我们课后分析、归纳、反思,也明显发现了目前课堂中的就组织课堂讨论这个环节上还须着重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讨论要注意适时运用
  
  1、小组的安排要合理
  小组成员一般以四人或六人为宜,编组时教师要根据组内成员的实际情况,把不同类型、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同时分工要明确,组长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作用,带动“待努力”学生逐步向“优等生”靠近。同时,我认为,“组长”要实行轮换制,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小组内的成员都能文明、和谐、平等、自由的得到发展。
  2、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讨论缘于教学需要,讨论的次数和时机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节课里,可以是一次,两次,我想,最好不要超过三次,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讨论的时机可以选择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还可以在学生思维受阻急需畅通之时,更可以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之际。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讨论时机的确定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要只是拘于一种形式。
  3、讨论的时间要有保证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上课时总存在着一些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老师就喊停,终止了讨论,时间的不充裕可想而知小组讨论的质量。所以即使受45分钟的限制,即使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认为,既然组织了小组讨论,教师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小组讨论就只能成为新课程的点缀。
  4、讨论的方法要指导
  在小组讨论中,我们应该注意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社会交往能力。如告诉学生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重视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虚心倾听别人发言,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及时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另外作为讨论的组织者,还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调控,防止小组讨论走过场。
  5、讨论的结果要反馈
  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除了认真组织讨论外,还要做好讨论后的反馈工作。通过各组代表发言,适当板书,在重视采纳不同意见上为学生做榜样,这是对反馈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由于讨论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度,因此讨论的结果应允许多样性,必要时还要进行再讨论,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求真务实的探索渠道。另外还要总结小组讨论的参与和实施情况,在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都要进行反馈,为今后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要组织实施好课堂讨论过程
  
  1、认真确定课堂讨论题目
  课堂讨论一般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导学生认识、探索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的。因此,教师的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题目出得好,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能收到在启发诱导下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教师第一步就要认真选好讨论题目。如何确定好讨论题目,需要把握几点:一是选题要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选题要抓住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吸引全体学生,共同提高;三是选题要做到量力性与高难度有机结合,既让问题有一定价值,又使学生能够接受。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需要教师在选择课堂讨论题目时统筹考虑。如教学《核舟记》可设计问题:认真研读课文,四人一小组表演核舟人物;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可设计问题:认真研读课文,自己制作纪念碑模型,然后根据模型复述课文有关内容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的探究学习需要萌发了,主动学习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了。这样的课堂,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充分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课堂讨论前师生双方都要从思想上、知识上、资料上做好充分准备。没有准备,学生就可能陷于被动,教师也可能出现不能及时回答,或不能引导讨论深入下去的现象。做好准备,从学生方面说,就是要对老师选定的讨论课题进行认真思考,对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进行预习和学习,并按照要求,写出发言提纲。从教师方面说,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讨论课题,并把重点部分给学生加以揭示;布置参考资料,指导好学生的准备过程;认真划分讨论小组,培养骨干;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索、积极发言,尤其是鼓励中差生积极发言。例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时,积极引导学生改动本文的结尾:“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假如这过路人一不小心将水罐掉在了地上,没有从水罐中跳出七颗钻石,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学生的兴趣倍增,思维被激活,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尽管课堂讨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解决问题,但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发挥好主导作用。这样做有利于掌握讨论的方向,提高讨论的质量,避免讨论出现偏差,或在与题无关的问题上兜圈子,或认准一条胡同走到底、钻牛角尖、或意见不一致时引起争吵等。为此,教师在讨论中应做到:预测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如常见:(1)混乱,(2)小组活动不协调,(3)过度的小组噪音,(4)参与机会不均等。教师固然要努力积累临机处置的课堂经验,才能对班组的交流讨论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然而能预测与防患是最好的,防患之外教师只有置身其中,特别要加入到小组交流讨论中,才能对小组进行有效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发言、讨论,不要离题太远;要根据讨论的进展情况,随时抓住和深入理解与主题有关的其他有关争论的课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并引导发言抓住主要矛盾;要把学生发言的重要观点或创见写在黑板上;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出小结,指出讨论中的优缺点。提倡使用发展性原则评价。在讨论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独特的见解”。对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切不可生硬匆忙地“统一认识”。教师要发挥“调度者”作用,肯定学生发表见解的愿望,并给予机会。还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客观评价。讨论交流,集思广益,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例如,在学习课文《向沙漠进军》时,为训练学生的开放思维,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从地理、历史、政治以及报章杂志、课外读物等了解到的信息,以“假如你是总指挥”为题,设计对沙漠进行综合整治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兴趣倍增,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经过热烈的讨论,教师学生的及时有效的和谐评价,学生想出了好多方法。
  “讨论交流”这一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体现新课程的价值。
  李志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