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言交际中的逆向思维例谈

作者:薛丽君




  王石是名人,不仅因为他作为一家著名房地产公司(深圳万科)的董事长,因业绩突出而在2003年当选央视评出的年度十大经济人物,还因为他是极限运动的爱好者,是成功登顶珠峰的最大年纪的中国人——2003年5月22日,52岁的王石成功登上海拔8848米的世界最高峰。
  王石在主流媒体有很高的曝光率,他性格鲜明,行事高调,能言善辩,好出惊人之语,其新颖、独特、脱俗之论常让人惊叹,让人动容,让人回味再三。深究起来,这种说话方式和王石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正是因为擅长运用超越常规的逆向思维方式,才使王石频出惊人妙语。
  逆向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常规思维的背离,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的运用是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一种体现,由此它常能带来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且看王石是如何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说话的:
  
  一、逆向思维谈登山计划:狂妄惊人
  
  王石在2002年2月、2002年5月分别登上了非洲和北美洲的最高峰,2003年5月又登上亚洲也是世界最高峰,可谓是两年时间拿下三大洲三座最高峰。在这之前,有中国登山队的队员、素有“双子星座”之称的李致新和王勇峰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完成了七大洲七座最高峰的成功登顶,基于此,传记作家陆新之采访王石时,特意给王石留下回旋的余地,问:“一年上一座的话,那么,再过四年你就应该能完成登山‘大满贯计划’(即成功登顶七大洲七座最高峰)了吧。”没想到王石大笑:“哪里需要四年,如果环境许可,我一年就能把这四座爬下来。”
  专业登山队员完成登山“大满贯计划”用了十年,而王石现已拿下了三大洲三座最高峰,也只是用了两年时间,应当说效率是相当高的,于是,记者就按此高效率推算,认为一年上一座,王石再用四年就能完成“大满贯计划”!说实话,记者感觉自己已经有恭维王石的成分了,没想到王石竟然“口吐狂言”:“哪里需要四年,如果环境许可,我一年就能把这四座爬下来。”
  乍听,王石确实够狂妄的。但王石自有一番道理,他细致地给记者分析了一下自己“口吐狂言”的缘由:
  在尚待攀登的四座高峰中,比之自己已经登过的三个高峰(亚洲、非洲和北美洲的最高峰),南极洲和南美洲的两座最高峰在攀登难度上要低一些;至于欧洲和大洋洲的最高峰,王石说就他的体力和经验来说,登顶应该不成问题,自己其实也早已想过登山方案,主要因为欧洲和大洋洲两座高峰所处地区政局不稳定,所以登山的时间就变得难以估算。但是,只要条件允许……
  王石登山属业余爱好,其水平自然也属业余水平,业余水平必定低于专业水平,业余登山队员的成绩必定逊色于专业登山队员的成绩——这就是常规的思维方式。而王石就自己的登山实力与登山经验、有待攀登的四座高峰的实际高度、难度和所处地区的政局稳定度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衡量和科学理性的评估后,大胆作出判断:“如果环境许可,我一年就能把这四座爬下来”——这就是不囿于常规思维的逆向思维在起作用。
  事实也为王石的“狂妄惊人”之语作了最好的注脚:这番话说过仅半年,2003年12月28日和2004年1月23日,王石就成功登顶南极洲和南美洲的最高峰;而2004年7月6日和7月28日,王石成功登顶欧洲和大洋洲的最高峰,果真是一年时间就拿下了四大洲四座最高峰!
  
  二、逆向思维谈登顶感受:本色动人
  
  1999年5月,王石第一次登雪山,5月2日中午,王石一行成功登顶海拔6178米的青海玉珠峰。山上队员与山下大本营通过报话机联系,从报话机中传来山下朋友们的欢呼声和祝贺声,轮到王石说话了,王石对着报话机开口道:“这里的风景很美,非常值得上来看一看,但我现在想得更多的是怎样下去。”
  第一次登雪山登顶成功,当事人一定是壮怀激烈、兴奋异常,一定会有“气吞万里如虎”般的豪情要抒发——这是常规思维。而王石却反其道而行之,说了句让人泄气的大实话:“这里的风景很美,非常值得上来看一看,但我现在想得更多的是怎样下去。”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登雪山时,登顶固然不易,而下山则更为艰难。内行人都知道,登顶成功只能说是完成了登山活动的一半,登山队员所要接受的最大考验其实是在下山的时候,而问题也往往容易出现在下山的过程中。站在6178米高的山峰上,王石不伪装、不作秀、不煽情,以本色示人,真情动人。
  无独有偶,类似的例子还有:
  攀登珠峰成功后,很多人都问过王石一个相同的问题:“你到山顶的一瞬间是什么感觉?”
  王石总是回答:“几乎没有任何感觉。”
  当一个人站在地球的最高处时,他会是什么感觉?
  一般人们会认为,一定是自豪感达到极致,激动昂扬,欢呼雀跃……但高山医学判定:海拔八千米以上已属极度缺氧环境,是生命的禁区,此时人的智商相当于六岁,连恐惧感、危险感都没有了,绝没有什么激动昂扬之类的情感活动;加之体力消耗殆尽,此时的人行动近乎机械,更不会去欢呼雀跃……
  能够站立在世界之巅,这种体验仅为少数人所拥有,王石即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但他没有用大话欺世,没有从想当然的常规思维去大谈站立在世界之巅时那份激动与自豪,而是从科学理性的精神出发,谈了自己那一瞬间最真实的感受:“几乎没有任何感觉。”这既在情理之外,又恰在情理之中,可谓个性独特,又本色自然。
  
  三、逆向思维谈登山认识:智慧过人
  
  有一次,一个记者很崇敬地问他:“征服山峰在你的生活里意味着什么?”
  王石不客气地说:“山峰怎么能征服呢,应该说山峰是不可征服的。换句话来讲,山也代表了自然,在大自然中人是显得非常非常渺小的。不要说你到雪山去,就是平常小山,丛林密布,进去你很可能就迷路了,很可能就有生命危险。所以,在山的面前,人非常渺小。你只能说通过登山,你体验了自然,或者是征服了自我……”
  登上山就意味着征服山、登上山就意味着战胜山——这是常规思维。的确,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人类一直以“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自居,一直以“战天斗地”的姿态来面对大自然,以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为目的。而事实上,人类与自然应该是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无论是中国古代先哲提出的“天人合一”论,还是最近几年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精辟地阐明了这一点。王石是登山爱好者,他的独特经历使他比普通人更早地感悟到这一点。所以他断然否认传统的“征服山峰”论,认为“山峰是不可征服的”,“在山的面前,人非常渺小”。如果非要说登上了山就意味着征服了什么的话——“你只能说,通过登山,你体验了自然,或者是征服了自我。”此回答可谓意味深长、智慧过人。
  王石会说话,很多媒体记者都这样评价。有他开口的场合,总似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这应该归功于王石厌恶墨守成规、喜欢逆常规思维而行,擅长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去说话的缘故。
  薛丽君,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硕士,河南焦作师专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