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淮阴侯列传》教学简案

作者:樊珊珊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了解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
  3、能依据相关资料,对历史事件及人物命运提出个人见解。
  4、进一步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文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点及出现的成语。
  教学重点:
  学习体会叙事中用细节来表现和叙事中蕴蓄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有机结合名家史论提出自己个人的见解。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想:
  《淮阴侯列传》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课程中的一课。在《史记》记载的汉初风云人物中,淮阴侯韩信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对于这篇文言文的教学,除了注意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历史事件的描述以及作者在记叙中寄予的感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作比较阅读,就人物形象、战争描写展开横向比较与分析;另一方面延伸阅读内容,勾连相关的论述评价,设置问题展开探讨辩论,在阅读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生如何去品读、欣赏和分析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1-3段,了解早年屈辱生活对韩信一生的影响。
  (一)难句疏解:
  1、特殊句式:
  ①信约于城下(状语后置)
  ②淮阴属中少年侮信者(定语后置)
  2、翻译:
  ①开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久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人多厌之者。
  ②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
  ③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二)探究几个问题。
  (三)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字词。
  
  二、学习了下一节研读“井陉之战”。
  
  (一)阅读P138“萧何追韩信”和“登坛拜将”片段,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并分析萧何了解赏识韩信的原因。
  教师补充:
  登坛拜将之前,文章对韩信可谓一抑再抑,为其一鸣惊人作有力的反衬,而萧何的“国士无双”“非信无所计较者”可见萧何认定韩信,是有深谋远虑、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不仅有军事家的才能,还有政治家的风度。
  (二)补充“韩信论天下大势”一节,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韩信的才能。
  (三)细读3-7节,疏通文句。
  (四)探究问题。
  (1)韩信能取得这次“井陉之战”的胜利有哪些原因?
  (2)作者在描述战争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3)指导与《项羽本纪》的“巨鹿之战以及“东城快战”作比较谈谈表现方法的异同?
  
  三、阅读第7段被贬之后。
  
  1、教师补充被贬内容。
  2、疏通文意。
  3、通过韩信的语言分析他的性格心理。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字词并翻译句子。
  二、研习6-9段,韩信谋反被诛。
  (一)疏通文句,适当点拔。
  (二)补充武涉及蒯通对韩信的游说及韩信的对答。
  (三)探究:
  (1)揣摩文章第10段“高祖见信死,目喜目怜之”一句,分析高祖的心理。
  (2)结合蒯通之言分析,你对韩信的看法。
  (3)结合韩信墓前:“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说说你对韩信之死的看法。
  三、学习课文第11段,太史公的评价。
  (1)诵读。
  (2)翻译。
  (3)探究:
  “太师公曰”包含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何深意?你是否赞同近人李笠的“天下已集岂可为逆某必不可叛之时”?
  四、从历史的角度谈谈你对“英雄悲剧”现象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以“胯下之辱之我见”为题写一篇300-500字的小论文。
  2.整理文中的成语和文言知识点。
  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的教学,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在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补充延伸课文相关内容和资料评价。但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作适时的引导,把握课堂氛围,以免流于肤浅和随意。
  樊珊珊,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