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最后一片藤叶》主题的多重性

作者:周旭荣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1862年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生家庭中,家境贫寒,15岁就到一家药店当学徒,以后又做过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等,一直在为生计奔波,漂泊。1896年,他还因为被指控盗用公款,判了5年监禁。他一生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生动刻画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世态人情。可以说,在欧·亨利的创作上,刻上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大动荡、大变迁的深刻烙印。短篇小说《最后的一片藤叶》,小人物苏艾和琼珊,是两个学绘画的穷姑娘,一个来自缅因州,一个来自加利福尼亚州,非亲非故,因为有一次坐在一起吃饭,偶尔相识,志趣相投,于是就相依为命。琼珊为杂志社画钢笔插图,挣几个钱维持两人的生计。苏艾重病不起,把生命的终点定在窗外常春藤的最后一片绿叶上。为了不让苏艾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失意潦倒的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登上梯子,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幅杰作——一片永远不会飘落的绿叶。小人物之间无私相助,不求回报,为了他人可以舍弃一切的真诚与勇气,全出于一片爱心,使人为之动容。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语言诙谐隽永,是一篇短篇小说的佳作。特别是小说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思考空间。
  
  一、对人间真情的歌颂
  
  苏艾是一个贯穿作品始终的人物,也是患病的琼珊的朋友,从她的身上我们读到了患难朋友间的真情。
  文本第12段,当苏艾从医生嘴里得知琼珊的严重病情后,“走进工作室里,把一条日本餐巾哭成一团湿。后来她手里拿着画板,装做精神抖擞的样子走进琼珊的屋子,嘴里吹着爵士音乐调子”。苏艾很快从好朋友病重的阴影中走出来,决心用自己的良好精神状态重新点燃琼珊的生命之火。
  文本23段,当苏艾得知琼珊将生的希望寄托在最后一片藤叶上时,“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说,“大夫今天早晨告诉我,你很快康复的机会是十比一!”而实际上大夫说康复的希望只有十分之一。苏艾撒谎的目的无非是希望琼珊不要丧失求生的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文本的37段告诉我们,苏艾头天晚上“只睡了一个小时!”我们自然就要问了,那么其它的时间苏艾在干什么呢?联系前文,我们不难明白,为了给琼珊治病,苏艾必须不停地工作。文中反复出现的“疲倦”,正是写在苏艾脸上的救助朋友的真情!
  贝尔曼虽然正面出场的时间不多,但是他却是作品中真正的主人公。他的身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真爱。他是一个年纪六十开外,长着一脸胡子,身体瘦小,脾气暴躁,穷困潦倒,靠充当模特挣几个小钱,喝酒总是过量的失意的老画家。而正是他,用自己的生命画上了那片挽救琼斯生命的藤叶。
  他是如何画的呢?研读最后一段,我们可以还原出贝尔曼画藤叶的一些细节: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贝尔曼点着一盏灯笼,搬来了梯子,登上高处,冒着风雨,一笔一笔地将颜料描上墙壁。为了使叶子看起来更逼真一些,贝尔曼调出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然后用了几枝粗细不同的画笔,甚至连叶片的经脉也尽量的描了出来。而此时的贝尔曼已经患上了和琼珊一样的肺炎!因为第二天看门人发现他的时候,他“痉得要命”,“他得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贝尔曼其实是在用他的全部生命来完成他这辈子最后的一个作品,也是最杰出的一个作品!在这个老人的身上,展现的不正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么?
  
  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
  
  我们注意到,文本的开头就给读者介绍了人物生活的环境:“在华盛顿广场的西面的一个小区里”,聚集着一批搞艺术的人,他们为何聚居于此呢?因为这里自有‘可贵之处’,那就是小区复杂的巷子会让来收债的商人空手而回。看来,选择居住在这个小区的都是穷困潦倒的‘艺术家’,这个小区实际上是个‘贫民窟’!”而文中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但是,在这个错综复杂,狭窄而苔藓满地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广场的东面”和“西面”,应该是富人和穷人居住的两个区域,那为何病魔在东区肆无忌惮,而在西区却放慢了脚步呢?个中原因我们不难理解:富人间冷漠的内心加速了患者的死亡,而穷人间的关爱和温情,筑起了一道抵挡病魔的坚固防线!这不仅是对人间温情的礼赞,也是对冷漠的金钱社会的嘲讽!作品反映的年代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舞弊泛滥成灾,本文正是对这个社会的辛辣讽刺。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层对比,穷人间传递的关爱也就愈显得弥足珍贵!
  
  三、对生命信念的呼唤
  
  琼珊自患病到治愈的过程,其实是生命的信念由破灭到重生的过程。身体虚弱的琼珊,却遭遇了肺炎这个“坏家伙”的重击,情况当然很糟糕。但是,琼珊还不致于因此踏上死地。此时的琼珊内心生起了对死亡的极大恐惧,而恐惧一点点地吞噬了琼珊活下去的勇气,以致于她将生死寄托在窗外的最后一片藤叶上。这是琼珊生命的信念走向破灭的过程。当老贝尔曼将象征着生命的绿叶画在墙上后,琼珊又经历了一个信念重生的过程:第二天早上,琼珊看到藤叶还在,她觉得“那是最后一片叶子”,“今天它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的那片藤叶还在”;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那片藤叶仍在墙上”,于是,琼珊对它看了很久,这时的琼珊心里想些什么呢?有一点是可以断定的,她在思考生命的坚强与价值。而且,她也得出了答案。因为她觉得“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并且开始进食了。一个小时后,她又产生了生活的希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当天下午,琼珊已经“心满意足地靠在床上织一条毫无用处的围巾了”。医药和信念比起来,似乎后者所起的作用更关键。
  作品通过琼珊这个人物告诉我们,叶子落尽并不代表生命的死亡或者希望成为泡影,反之,这是一种等待,在它落尽最后一片叶子时,新的希望也就在叶子落下的叶柄处悄悄地孕育了,然后是静静地等待,等待春天的来到。生命,哪怕再弱小,都应该珍视,都应该保有生存的勇气和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做以上几个方面的思考和探究,不仅是对作品本身的解读会更加的深入,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品德的教育和生命的体验教育。
  周旭荣,教师,现居浙江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