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再别康桥》的意象美

作者:张文雪




  徐志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20年至1922年,就读于英国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1922年回国。在6年之后,即1928年,又一次到康桥去,心中自是感慨万千。康桥是作者生活和学习了两年的地方,按照作者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康桥对作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也是作者终其一生都不能忘怀的。故地重游,年轻时的梦想,追求,老师同学,是是非非,一起涌上心头。当然,旧梦难以再圆,时光不会重返。于是,作者心绪难平,在回国途中,在南中国海上,吟成了这首传世佳作,成为几代人百读不厌的著名诗篇。
  这首诗共七节。在诗中,作者选取了非常美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在第一节和第七节中,作者用了“轻轻”、“悄悄”两组词语,在相同的位置上重复,给我们造出了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这种环境气氛的创设,正是诗人作别康桥时的心情的再现,是一种不忍心打破那种安详静谧的氛围的心理,同时也使我们感觉到了诗人在“挥手”时的那种难以平静的心情:热爱这里而不忍心离去,同时又不得不分别的矛盾。在这两节里面,我们分明地看到了作者那种激荡的心潮。而作者却偏偏用了“轻轻”、“悄悄”这样的字眼来写,正反映了作者极力地控制自己感情的心理:来得潇洒,也要去得从容。
  中间部分是诗歌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面,诗人给我们选取了几个非常美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首先,诗人用“金柳”、“新娘”、“艳影”来写这里的景色,既写得金光灿然,同时又有一种让人难以抑制的心动,难怪诗人在这里也感觉到“心头荡漾”了。诗人创设这样的美景,正是为了写自己对这里的挚爱,那心头的“荡漾”,也说明了诗人的一种陶醉感,对这里的难以忘怀。
  在诗人眼里,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柳”被“夕阳”打扮成金色,纯然是一位漂亮的、温柔可人的“新娘”。即便是这里的“水草”也在向我招手,对我的到来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是在欢迎,是表示亲近;是老朋友之间的招呼,是对我的浓情厚意。总之,诗人是实实在在的被感动了,在这里,“甘愿做一条水草”。更何况那如诗如画的、充满着梦幻色彩的映在波光里的“彩虹”,又有着诗人多少美好的梦想“沉淀”在里面呢?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诗人意乱情迷,物我两忘。既如此,“做一条水草”又有何不可呢?
  这三节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是千锤百炼的语言的精华,是意境创设的美好的范例。它既给我们写出了物象之美,也给我们写出了诗人的细腻的感情之美;既使我们陶醉于诗人的情感世界中,又让我们体味到了诗人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同时,这三节,也是诗人感情的发展,为下面情感高潮的到来作好了铺垫。
  我们的诗人是浪漫的,其想象是丰富而独特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氛围中,诗人的感情也应该是奔放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对康桥的痴迷,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前面的美景不是对这里“放歌”作的铺垫,但这里的“寻梦”、“放歌”却实在是由这里的美景所诱发出来的,是情不自禁的。但诗人在下面一转,将那种奔放的感情强抑住:因为这是别离,所以不能放歌。情景的转换,情感的变化,说明了诗人由物我两忘中回到现实,眼前依然是在和康桥道别,连“夏虫也为我沉默”,我还有什么理由去放歌呢?只好去保持那一份沉寂,重新冷静下来,独自去品味这分别时的静默。
  到此,经过一波三折之后,诗人将感情的波澜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回环曲折。而此时的沉默,也正是千言万语齐上心头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另一种诠释。是诗人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第七节和第一节的反复吟唱)的一种极为精巧而高明的艺术技巧。
  全诗一气呵成,回肠荡气,既让我们感到诗人对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的康桥的热爱,同时又使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别离时候的难舍难分。整首诗写得清新流畅,意境美艳华丽,情感婉转缠绵,音韵和谐优美,节奏感强,诗行排列自然而又法度严谨,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是诗人诗美主张的具体体现,也是诗人对闻一多先生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的具体实践。
  张文雪,教师,现居山东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