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虞美人》细读赏析

作者:高 放




  《虞美人》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所作,“虞美人”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为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玉壶冰”。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含蓄蕴藉,所以要从短短的几十个字中感受其情景意境就需要先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生活环境。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消灭,李煜作为南唐的君主就成了阶下囚,被囚禁在宋朝都城汴京,两年后被宋太宗毒死。这首故国伤怀的千古名篇就是李煜在被囚期间所创作的,深刻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绝望哀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开篇用景物衬托感情,“春花’,是万物复苏之后的生机和活力,体现出一种美好的情怀,而“秋月”既是表示中秋月圆的团圆美满,也可理解为一种悲凉的愁绪,中国诗人自古就多喜春悲秋。一般人认为春花和秋月都是象征美好的事物,我认为春花和秋月是将春的喜与秋的悲相互交融,将过去那种宫廷享乐和今天的阶下之痛放在一起,更加表现诗人的痛楚,希望这些伤痛快点离去。所以才有一个“了”字发问:这种欢喜悲哀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接着诗人就由眼前的春景联想到了以前的往事,抚心自问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不愿想可又不得不想,将前一句的感情具体化。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即是春风,一阵东风让小楼迎来了春天,“又”表现诗人主观上不希望看到春天,因为在第一句就写到了春景“何时了”,可偏偏春风还是吹到了小楼,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啊。因为诗人看到春景不免会伤情,不想感受到春的气息,可这一切又都无可挽回了。不堪回望自己的曾经繁华,更不愿在囚屋仰望明月,将“东风”“月明”的春意和“小楼”“故国”的落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通过景物之间的反差更衬出亡国之君的哀痛与无奈。而“又”和“不堪”将这种感情进一步深化。
  下阕承接上一句,诗人在明月中回首的什么呢?“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用借代的手法,代指豪华富丽的王庭宫殿,那些代表王朝兴盛的宫殿依然在风中挺立着,可是却不再是南唐的天下了。“朱颜”虽然是说的往日王宫中的红粉佳人,可也是过去无忧无虑的生活的象征。这里我们看到李煜在追忆中有对帝王浮糜奢华的生活的留恋,也更深含一种江山易主,故国不再的失落与伤怀。而这种物是人非的短暂的落寞是与永恒相对的,人生的起落与自然的循环相互对比,使得这种感情超越了一个亡国之君对昔日繁盛的追思而变得更加具有历史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具有普遍意义。
  以上几句,通过对比、借代等手法,将美景与伤怀、往昔与今日、自然和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将诗人涵藉于心中的故国之思,感时伤怀,悲凉愁郁的哀伤恨悔曲折有致的抒发出来,最后凝聚成最后一句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通过问答式来将抽象的情感“愁”具体化、形象化。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惆怅,不仅显示出愁如春水不可阻挡无法控制,也显示了愁的绵长不绝,深长悠远。该词全篇都被一股深深的惆怅笼罩着,这是李煜对自己的江山易主,繁华不再的哀悼;是对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无奈;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感情的自然抒发,多层次的铺写,使得这首词具有深厚的意蕴。在形式上,语言明净优美,生动形象,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思情绪具体化,特别是前六句通过三次对比,将感情与景物紧密结合,结构精妙,把愁苦之情一步步深化,最后通过比喻达到全篇情感抒发的高潮,余味无穷。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煜的这首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高放,武汉市第二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