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怎样把握阅读教学的起讫点

作者:邹俊美




  这里的“起讫点”关注的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从什么开始,又到什么终结。搞明白这一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专家们并未提供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综观目前的语文课堂,可分为这样几种状态:
  一是“教师全控型”课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主要问题、教学程序由教师课前一锤定音,课上按部就班逐项完成任务,教学过程封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二是“学生信马由缰型”课堂,课堂目标不明确,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随心所欲解读文本,对于学生的见解几乎全盘肯定。三是“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型”课堂。教师备课时把握阅读训练的要点,课上首先让学生自读,把学生获得的初步感受(包括疑问)与本课的训练要点结合起来作为教学的起点。在学生“愤”“悱”之际,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最后,又像睿智的舵手那样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体的阅读规律及思维方法,自悟“捕鱼之法”,以达日后“举一隅而能以三隅反”的境界。
  显而易见,第一种课堂难以捕捉到学生的兴趣点和动情点,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阅读能力难以提高。第二种课堂看似热闹,实无内容,甚至鱼目混珠,一篇课文学完后,回顾起来,所获无几。第三种课堂由于抓准了阅读教学的起讫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热情与创造力,效果明显。
  现举例说明怎样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起讫点,努力构建“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型”课堂。
  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在备课时预设主要训练点为:细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阅读方法。课上,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充分理解作品,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提出疑问。请小组代表说出最精辟的感受或提出问题。他们能领会苏轼及其友的闲情逸致、淡泊名利。能了解比喻的形象、清雅。他们极想知道苏轼为什么会被贬,他为什么会发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他的心态到底怎样,写景句的妙处等。于是,主要训练点与学生阅读的初步感受的结合便成了本文教学的起点。然后,通过介绍苏轼生平、反复朗读、想象扩展、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最后,在本文阅读总结时让学生自悟游记散文的阅读规律及一些问题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他们提出了品读游纪散文的基本方法:“联系处境——把握心境——领略意境”,注意到了抓住关键词句深究文章内涵,学到了联系作者其它作品理解作者个性的方法。紧接着,我请学生运用他们总结的方法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及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
  以学生的阅读感受及主要训练点的结合为起点,以总结本文体的阅读规律及思维方法为终点的阅读教学探究,久而久之,会形成以下优势:
  其一,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学生的阅读感受结合主要训练点开始教学探究,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更有针对性、科学性,也更易调动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的热情。史密斯说:“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而阅读理解则是使你的问题得到回答。”诚哉斯言!
  其二,让学生走有前头,使教学更有创造性。无论是一开始的阅读感受,中间的审美判断、寻索玩味,还是尾声部分的总结深化,都是让学生走在前头,使他们的身心完全解放,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使教学更有创造性。
  邹俊美,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