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透视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张秀红
一、语文课学什么
当前,语文课堂花样翻新,各种教法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有的课堂以表演为主,说说唱唱,笑声不断;有的课堂以感情冲击为主,时而声泪俱下,时而慷慨激昂……这样的课堂是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还需要探讨。我曾听过一节课,学习的是《我的叔叔于勒》,老师把课堂设计成剧场,学生作观众,几个排练好的同学上台表演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盼到躲的经过,小演员很努力地塑造着人物,引起同学们一次次的笑声,课堂显得很热闹。我觉得这堂课的设计十分大胆,一改传统教法,激发了学生兴趣。但这篇经典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显得轻飘飘的,学生们只把它当成了一场可笑的闹剧,而没能深刻地体会到其深蕴的悲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被演员的形象所代替,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受到了限制,作品丰富的内涵似乎也削弱了不少。不错,改写课本剧、表演课本剧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好方式,可是把它作为课堂的一个环节或是一个课下作业或许会更好吧。
也曾观摩过这样一节课,讲的是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师先讲了自己小时侯被母亲责打的事,讲得是声情并茂,引入课文后说文中母亲也打了孩子,为什么打呢?老师读了另一位作家写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老师情感真挚,很感动人,接着播放歌颂母亲的歌,最后学生谈自己被打的经历感受。这堂课有故事,有美文,有歌曲,更有现实生活,感情教育非常到位,可《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怎样,大师朴茂自然的文风、真切深厚的感情,学生体会到多少,得到了什么语文能力的训练,我有些困惑。
我觉得,语文课堂还应该语文化。课本上每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典范之作,美读是根本,在这个根本上,再让各种各样的能力舒枝展叶,开花结果,是不是更好呢?
二、多媒体起何作用
多媒体的运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可在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相应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开始是动画占了主角,教学内容退居二线,后来大家认识到这个问题,课件制作有了回归,可图片还是很多,教学内容越来越直观,课文中写到的场景风光都要通过画面展现给学生。如教学著名的《醉翁亭记》,把“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等写景的句子转换成画面,内容是直观了,可我觉得也直白了,文字在头脑中所展现的清新悠远的春景、生机无边的夏景一下子定型了,有了“边际”,总让人有些失落。文学语言美就美在它的朦胧和无限,美在它的想象空间。我们应该讨论一下,有限的画面和无限的画面谁的魅力大?
运用不当的多媒体也限制了学生听觉的训练。我曾经这样实验过:在学生读课文之前,把要解决的问题一一告诉他们,由于是口头,学生听的格外专心,他们注意力集中,效率很高,听觉能力和记忆能力也得到相应的训练,实验效果很好。如今,多媒体把课堂上老师要解决的问题,要总结的话都体现在屏幕上,学生耳听的机会少了,这是不是一个应注意的现象呢?
把了解课文内容变成了放映片子,把文学创造的画面变成了摄影画面,把听变成了看,学生的学习似乎更省力、更便捷了,难怪当今学生宁愿读图也不愿读文,宁愿看连续剧也不愿看原著。这样去运用多媒体究竟在培养学生什么?
三、试卷式教学就是素质教育吗
我常听一些老教师慨叹:这几年的素质教育表现在语文上就是过多地注重于表演了,可现实却是许多表演非常棒的学生缺乏踏实的研究、探索精神,思路虽活却不缜密,才艺轻浮而缺乏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于是,“习题课堂”应运而生,思考题、探究题一轮又一轮。许多老师在尝试把课堂变成一张试卷,以体现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教育特点,每节课几十道题目铺天盖地而来,学生不能有丝毫喘息,紧张地答题再答题。还是让我们来听听学生的谈论吧:“语文课老让做题,最没意思了”“语文越来越枯燥乏味了”“我最头疼语文课了”“语文最没趣味,最难学”,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代表全部,但也说明一些问题:课堂变成了考场固然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似乎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可这么一来,语文的感觉没有了。多姿多彩的文章的美淹没在题海里,没有了音韵和谐,也没有了抑扬顿挫,更不用说声情并茂了,那些或生动或朴实、或热情或冷峻的文学语言都变成了“感悟”“理解”“说一说”“为什么”,语文变成了一个个问题。这不能不让人思考:怎样让学生体会到文学的美?学生还喜欢学习语文吗?
四、一味赞赏的课堂评价能进行多久
不错,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是一种成功的教育。但赏识是否等于不分优劣、不做实事求是的评价而一味过高称誉呢?小学生的课堂充满着“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天才”“你是个小神童”的夸赞,中学生的课堂则是“你很有头脑”“你的答案有创意”“很精彩”“有见地”等,若学生回答确实精彩,这样评价当然很好,但若语意平平,用词亦无特色,也这样评价,学生怎能知道一个好的答案应是怎样的呢?又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更深的思考?还有些老师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不切题的回答或无内容的答案不置可否,甚至也说“好”“不错”“很有思想”,这是不是告诉学生这样答也行呢?“赞赏”固然鼓励了学生,但一味赞赏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它不但使学生失去了辨别能力,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思想的提升,而且容易形成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受不得挫折打击。一旦出错也批评不得,动辄闹情绪,耍脾气。看看我们周围,这样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多了吗?这样下去,教师还能赞赏他们多久呢?又怎样实现课标要求的“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呢?因此,课堂要热情赞赏,还要客观评价,要说“好”还要说“不够好”,当然,这就要讲究语言艺术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等,这应该是我们课堂改革的依据。要让语文教学绽放出“语文”之独特魅力,也应该是我们的教学改革所追求的,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语文这朵奇葩才能越开越鲜艳。
张秀红,教师,现居河南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