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完成教学任务的界定标准是什么

作者:肖永生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好像是对教学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这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它的答案也十分简单——教完课本中的所有内容就称得上完成教学任务。若是更完满一些的话,就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听起来似乎很完整,可仔细想来好像有些问题,的确有些问题。
  先来看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文以载道”说的是语文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载体。无论是古诗文还是现代文,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戏剧小说都承载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传播着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蕴涵着我国传统的道德理念。可是我们现在的教学重点放在哪里了呢?只要你进到课堂内就不难发现,我们的重点放在了语法知识的学习,阅读技巧的训练,写作技巧的强化上。殊不知,语法用来帮助理解句子的,阅读是为了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写作是为了表情达意的,这一切又都是为了传承文明的。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可我们的教学舍弃了传承文明之本而去追逐技巧训练之末。最终,把语文教学从以熏陶感染人的思想为主转变为以生涩的训练为主的教育形式,把可以“偃仰啸歌”的学生变为“呆若木鸡”的“解题工具”、“得分机器”。这样的语文教学任务算圆满完成了吗?
  只是语文教学中存在这种问题吗?其他科目中有没有?有,而且很严重。
  《读者》中有过这样一篇小文。内容是:把一道数学应用题混在试卷中给中法高中生做。题目是“一条船上载着75只羊和32条狗远行。问这只船的船长的年龄是多少?”结果有许多高中生回答43岁。(见《读者》2005年20期)究其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教学任务是要学生解题。既然考试就一定会有答案,没有答案算什么试题。就是有,老师也会更正的。
  数学如此,英语更甚,记不清在哪本杂志上见过,一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90分的高才生竟无法完成与英美本土人的对话。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物理高才生不能给自家安电灯;地理考满分的学生拿着地图却迷路……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我们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认识、考核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对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考核就是期末的一张试卷。对老师是一卷定优劣,对学生是一卷定终生。这种考核是不科学的。打个比喻,这就好比一个蹩脚的评论家评价篮球手。他既不看该球员的防守、篮板,也不看球员的助攻,组织,只要进球就喊好,不进就骂娘。
  在这种考核机制下无怪乎有人称我们的教育是“小学教初中的内容,初中教高中的内容,大学却教学前班的内容。”这种评论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教学任务的界定存在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算完成教学任务呢?我认为主要应该以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来规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人。树人就应该注重人的品德思想的培养,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德育教育。现如今,我们的教育教学往往忽视德育任务。大纲中虽然有明确的要求,可是试卷中对此的考查、考核的十分少。这就变成了我们教育的盲区。从而出现了高中学生不会说文明礼貌用语的现象。就语文单科而言,在考核中应该注重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性情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熏陶作用的考查。最终,通过文学的熏陶作用形成学生良好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
  “学以致用”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不仅仅是为了考学,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来从事某个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现阶段我们中学的教育重在知识,轻视技能。还以语文为例,语法是帮助人们阅读写作的,可是在我们现在的考查机制中中学生读懂了文章也能够写作却无法完成语法题。为此我们应该注重对基本技能应用方式的考查。
  面对在题海中挣扎的学生和老师,我们期待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而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肖永生,教师,现居河北承德。